课堂观察的艺术.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242589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的艺术.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观察的技术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总监 周 卫研究员一、课堂观察的内涵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活动。日常的听课、评课,主要凭借的是听课者的经验和直觉,很容易囿于同水平的重复。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是指经过专业训练的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眼看、耳听、手记)及借助有关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从课堂情境中有选择地搜集资料、信息,并加以加工、分析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指导上海静安区教研员开展专业背景下的课堂观察时,提出它有三个要素:其一、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和利用录像带做定性定量的分析,科学地观察、记录教学的全过程,并关注关键的教学事件。

2、其二、要求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就课堂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其三、观察的目的是用课堂观察的结果来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绩效,提高教学质量。二、为什么要研究课堂观察技术?1.教师为什么意识不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的知识是情境的知识,教师的智慧是实践的智慧。成功的教师必须能够观察和领悟到课堂上所发生的复杂行为并迅速做出反应。教师还必须发展并持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汤玛斯古德、杰里布洛非,1997).课堂节奏复杂而多变,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很难完全清醒地意识到课堂里所进行的一切,他们很少有机会多角度反省自己的行为及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3、原因是多方面的: 课堂上的互动是迅速而复杂的人际沟通。 课堂是复杂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忙得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考虑他们正在做什么。 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兴趣偏好,使教师往往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和关注,而对另一些问题却忽略或不易察觉。 教师一般都没有受过监测观察和专门研究自己教学行为的训练。 迄今为止,教师几乎从来没有被人系统观察过,因此他们很少收到关于他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譬如: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天里与学生进行过1000多次人际交往。一位教师课堂提问只是局限在第一排和教室中间区域的同学,提问面只占全班同学的23%,而另一位教师偏好提问男同学和优秀学生,其中一位同学一节课被提问8次,而另一位

4、内向的女同学开学以来从未举过手也从未被老师叫起回答过问题。一位教师课堂巡视时总习惯性地走向窗口一边,而到靠门一侧的机会不足20%。(听课者观测到的教师课堂移动路线记录交给他,竟使他大吃一惊。) 调查人员发现,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时,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耐心等待15秒,重复一遍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再提一个问题);对其表示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代学生回答;马上令学生坐下,叫别人回答;对学生严加训斥,讽刺挖苦;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对教师课后的深度访谈表明,教师基本上意识不到课堂上哪些行为有什么不当;而面对录像或观察记录,有的老师说,如果早知道情形是这样,我一定不会这

5、样做。2. 课堂教学现场观察指导的目标 关注教师行为的改进。观察者通过现场观察结合录像带分析,客观、真实地记录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为有效地改进师生的教学行为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绩效。 促进教师实践反思。通过录音、录像的回放和观察者多角度的评议和交流,可以激发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职业习惯。 伙伴互助专业引领。通过课堂观察和研讨,建构教研组同伴间民主、平等、开放、包容的研修文化,构筑起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职场关系,并为研究者、管理者与一线教师的对话提供了一个平台,打开了一个窗口。 渗透学校特色文化。通过观察

6、与反思,深入研讨如何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仅停留在规划中或口号上。3. 教师要学会反思性观察尽管将反思性观察作为一种工具和技术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但教育理论界早已指出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早在1921年就指出:“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事实,为某一具体目的服务。”根据杜威的观点,反思过程的指导因素是“对解决复杂问题的需要。”因此,如果想要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进行反思。教育理论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反思是所有学习的核心。 (美)里德贝格曼著: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第5版,任新春、夏令、管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 。

7、反思是一项可以习得训练的技能,而且一旦学会,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再也不会忘记。善于反思的教师往往会课后思考他们所想的和所做过的,有时可以像放电影一样,回放自己的教学过程。如果记忆不清了,或课上来不及仔细、全面地观察学生的反映,则可以通过回放教学录像带复现教学的场景,然后进行观察和记录;他还可以悉心聆听观察者观察分析的数据和观点,来理清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决策和行为。反思并不困难,它经常需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讲了什么?问了什么?学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是怎样聆听和回应的?我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我又有哪些地方有所疏漏和缺失?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再来一次,我可以怎样做得更好?回答这些问

8、题,有时候需要短暂的思考,有时则需要在别人的提醒和帮助下,做系统的、深刻的反思和札记。这样,日久天长,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反思型的研究者。【案例】以陕西省商洛市小学白荣莉老师为经验原型提炼梳理的“反思性学习技能” 反思性阅读网络课程:联系实际听讲座,对照名师找差距,结合课标看课例,想一想展示课例的亮点与不足,假如我该怎么上课前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内容重点是否突出?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学情分析是否明了?技术选择是否适切?如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反思:全体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参与? 是否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否发现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是否仔细聆听了每个学生的回答有何不同?与教学要求有何差

9、异?自己的提问和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当堂检测并及时反馈回授,把问题解决在课内?在学科教学中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如何?课后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学生是否各有所得?教学行为与教学设想是否一致?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是否及时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这节课有哪些亮点和问题,当如何改进? 三、课堂观察的视角“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库恩)”。回顾近年来各个国家课堂观察的视角,从最初的优化教师行为,关注内隐决策的研究,到有效教学的改进,学科教学知识(PCK)的统领,进而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诉求,多元的观察视角趋向于交融与平衡。但不论有多少种观察的视角,有两大视角不可替代。一是关注学科核

10、心知识、思维、方法的传授,包括核心知识教师是否讲清楚了,学生是否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理解了没有,是否能恰当地应用,这里主要是关注教师起主导作用的高认知水平。二是要关注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的激发,是不是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深度参与,实质参与,积极有效的学习,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高参与度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提升教学质量持续发展的两极张力,缺一不可,不可替代。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认知水平探究探究 理解 记忆 理解理解记忆无教学的活动记忆记忆匹兹堡大学QUASAR研究成果果)1. 基于高认知水平的观察视角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认为,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由低到高有三种认知水平:记忆、

11、理解和探究,这其中有七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他们又从初中三个年段,上百个正面的课例和反面的课例分析中,提炼、筛选出高认知要求得以保持的7个要素和高认知水平要求所以下降的6个原因,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美】玛丽凯斯登、玛格丽特斯万史密斯、爱德华A西尔佛著: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匹兹堡大学QUASAR研究成果),李忠如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高认知要求得以保持的七要素高认知水平要求下降的原因1.给思维和推理“搭脚手架”;2.为学生提供元认知的方法;3.示范高水平的操作行为;4.维持对证明、解释或意义的强调;5.任务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6.在概念间建立联系;7.适当的探

12、索时间。1.情景问题常规化(教师包办代替,对学生期望降低);2.重点转移到追求答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意义理解、不注重概念获得等方面;3.时间过多或过少;4.课堂管理问题;5.给予学生的任务不恰当(指向不明或学生缺乏兴趣);6.教师对学生低层次的结果或过程迁就(如本来要求学生解释思考过程,却接受了不正确或不清晰的解释)。等级量表 课堂观察表课堂观察视角主要视点 观 察 记 录优 秀 1良 好 2一 般 3需改进 4不满意 5未观察到 N/O某视角主要视点a b. c. d. 2.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要素分析2000年我与参加上海教科院承办的国家级小学数学骨干班的学员共同筛选出提高学生参与度的要素是:

13、(1)提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2)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防止顾及一部分而忽略另一部分。(3)使课堂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好奇求知的欢乐和自我表现的愿望是推动课堂教学发展的永恒内在动力。 (4)恰当组织小组讨论,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能够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5)对学生的主动发言和积极参与,鼓励接纳,禁止打断批评,耐心倾听学生的自由表达,鼓励不同意见,欢迎补充、质疑、标新立异或综合、改进。(6)营造充满情趣的学习情境,宽松平等民主的人际环境,创设有利于体验成功、承受挫折的学习机会,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开放式问题。3.课堂观察分析的视角课堂观察

14、作为一种从西方引进的专业技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许多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我非常欣赏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自由论中的主张;“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其智慧的。人的智力的本质决定了只有这种方法才能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2003年,“新基础教育”的倡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提出“一堂好课基本的要求”是: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

15、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