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23668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蜡烛》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蜡烛》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蜡烛》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蜡烛》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蜡烛》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蜡烛》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蜡烛》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蜡烛西蒙诺夫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4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黑围巾等意象的特殊意义。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寓意。大家一般是在什么场合会见到蜡烛或用到蜡烛?【明确:停电了,点蜡烛照明使用功能、蜡烛的原始功能;过生日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或家里办喜事时也会用到蜡烛这里蜡烛起

2、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把许多蜡烛放一起摆成“心”的图案可以向自己心爱的人表示爱情;而有些酒店里昏暗的灯光更能增添浪漫的气氛、烛光晚餐会让人们的聚会平添朦胧的情调。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也会点上蜡烛用来寄托怀念、哀思;当有些人被无辜遭到绑架劫持时也会有人点起蜡烛用来祈祷和平。此外,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来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

3、与蜡烛相关的课文,这就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介绍背景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都基本查阅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请一位同学做简要介绍。 【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 二战末期,1944年9月中,苏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

4、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尔维亚”集团军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三、介绍通讯有关知识 提问: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新闻两则两篇消息相比,今天我们学的蜡烛是一篇通讯,大家通过预习,觉得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消息一般概括性报道事实,通讯则是对事实进行完整详细的报道;消息语言简洁平实质朴,通讯讲究文采,语言形象,鲜明生动。消息与通讯在表达方式上一般以叙述为主,描

5、写议论成分少。】 四、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复述课文故事并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跨越国界,情同母子,战斗的友谊。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风险爱意,表现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课文尽管描写的是一件发生在战地上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人性善良的力量,表现苏南两国人民深厚情谊。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弱埋葬战士,为战士守灵,可概括为“敬爱”与“哀痛”。】 提问: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

6、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五、通过课文语句分析。 提问:“意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如果我们今天用我们的传统诗论解读这篇外国文章,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呢?试具体分析。 【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整理出文章中共几次写到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

7、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 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巾4次、老妇人动作6次(三爬三跪) 1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

8、,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 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

9、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

10、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4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提问从这些重复的描写中,可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 1对炮火的

11、很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黑色的大围巾”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提问感人在什么地方? 【题材感人战争中的人民;细节描写真切炮火连天,年老体弱的妇人吃力掩埋战士、摆正遗体,亲吻额头,像亲人一样、点起珍藏

12、45年的蜡烛,全文突出蜡烛,任读者沉浸在烛光所营造的意境中。具体的片段可概括为:A炮火连天,环境险恶B年老体弱,掩埋吃力C视若亲人,沉痛哀悼D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提问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该段中中所表现出来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归纳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

13、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六、课文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西蒙诺夫感人至深的蜡烛一文。从中我们了解了通讯这种新问题材的特点(请学生复述);战争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状态,战争也是对人类生命的挑战,当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呈现的时候,往往就能看到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可以发现善良是人性中共通的一点。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体会了课文中细节描写里所传达出的真挚感情,这不是一般的人类感情,是在极端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深处的善良,敬爱与哀痛。老妇人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母亲般的爱。战士牺牲的精神让她无所畏惧,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 七、布置作业。 阅

14、读半截蜡烛,回答问题:半截蜡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轻松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