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导学案学生.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18319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导学案学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定》导学案学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定》导学案学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定》导学案学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导学案学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导学案学生.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学法指导】1、朗读; 看时代背景 、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3、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学习过程:自主预习 不看不讲一、诵读课文,积累感悟初读 注意句读,读准音韵。自读 参照注释

2、,疏通词意。范读 体味语言,丰富想象。齐读 读出情感,读出节奏。二、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三、知人论世1、本词背景是怎样的?四、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2、词中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用词语概括)?新知学习 不议不讲五、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轻”含义?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六、拓展提升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

3、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为这些同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知识链接】1、 什么叫张本?(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2、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书画家。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今江苏杭州。1074年改任密州,现山东诸城。1

4、076年改任徐州,现江苏徐州。1079年改任湖州,现浙江湖州。被外放十余年,本以为朝中之事与他瓜葛不大,没想到的是到湖州不到三个月,他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祸事(一起一落),因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曲解诗句,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东坡下狱,既“乌台诗案”,这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详细记述。苏东坡坐牢103天,受尽折磨,曾经同关在一起的一名官员曾写诗到: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好宋太祖赵匡胤年间就定下了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才免的一死。1080年出狱,被贬黄州,现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相当于现在农村的民兵队副队长。职位相当低微,以至生计不能维持。于是他带领家人

5、开垦于城东的一块坡地,“东坡居士”便是这时起的。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出前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当然还包括这首定风波。1084年改任汝州,今河南地界,但因路途遥远,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苏轼请求后改任常州,未到常州,宋神宗驾崩。王安石改革派被打压,司马光为相。1085年主管登州,今山东蓬莱。之后被召回朝。但又因上书反对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又遭排挤(二起二落)。1089年再度自求外调杭州。1091年又改任颍州,今安徽阜阳。1092年改任扬州,今属江苏。1093年改调定州,今河北定县。1094年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1097年再贬到儋州,在今海南(三起三落)。千年前的海南,那

6、是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严重的、死不改悔的罪臣的首选场地。到了儋州,真乃天高皇帝远,你造不了反,发点儿牢骚也没有人听得见。家破人亡的苏轼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正如诗中所道:“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1101年遇赦,北返,途中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县,今河南郏县。享年65岁。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在诗歌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他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北宋词坛上,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有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如进策、思治论等,尤其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是广为传诵的名作,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法也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在绘画上善长画竹石,自成风格。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不过,苏

8、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3、读“苏轼”有感喜欢苏东坡方方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

9、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馀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

10、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

11、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