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8177079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试内容及要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059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考查内容及要求作业要求:考核方式:开卷考查、由学主平时完成; 考核形式:在线提交论文论文写作范围:1、选择一首适合 36 岁幼儿学唱,同时适合于综合主题活动的幼儿 歌曲, 结合综合主题活动,试写岀教唱新歌的一次音乐教育活动。要 求写出: 教育目标,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以及对教育结果 的预期分析。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 展 的先决条件。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 力的 新型人才的成长。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八五”期间进 行了儿童实 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 审美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

2、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 人格的构建打下坚 实的基础。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 术 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 行了 探讨。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1.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 心灵 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 前和未 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 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 基础训练。如 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社会

3、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相结合, 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 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 受“善”和“真”的被动控制, 而且获得“美”的自动 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 脑 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 特征 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 理性领 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 要素相互 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3 . 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 直觉 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

4、起互补作用。4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 欢 乐。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 思维 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 特别喜 欢艺术活动。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 龄 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 思维 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 成人在 儿童 2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 行良好的艺术 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 失时机地得到发 展。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英培育方法本研究综

5、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 究 成果,并结合白己的实践,发现1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 鲜 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 审美 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 是 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 果表 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起关键 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 和审美意 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

6、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 面 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在 科学 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 客观事 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 依据,应 该是求实、求真的。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 幻 的。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 光的 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晩月朗星稀是因 为无云 等。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 的对象, 所以就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 乡明”的思

7、乡之情 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嫦娥奔月”虚幻想象。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因此,审 美 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咅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 谐、 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 情绪情 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 识,必然 会陷入荒唐。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 我 们实践的依据。1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 验, 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 (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 起注意)、 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2 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

8、境。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 进 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牛 活常规提升为艺术 的 表达方式。3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 价 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 外的 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 重制 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 为此, 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1)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一一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 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9、2 )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 体的 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 物的内 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 并在观赏 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4 .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 师 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 和真 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 一个善于 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美感的 人”。其次,教师 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她 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

10、术鉴赏知识,有 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 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 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 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 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 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 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5 . 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 审 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虚”和实”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关键 在 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

11、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 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1理论假设。(1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 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 整 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 入手 (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 会协调一 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2 )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 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 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3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

12、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 的。用 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 进综合性 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2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 发 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 还吸 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 看,艺术 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 能达到个性 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 由气氛中,在 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 学,以儿童为主 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

13、教 材的组织结构来说, 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艺术综合教 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 表。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1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1 )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 感的态 度和体验的相似性。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 情感基调 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主相类似的情绪体验。音乐、美 术和文学三 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 相同类别的情感 或情绪。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 文学中主要是通 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音乐的形象和 情感都是不确定的, 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 情感记忆的浮现,

14、而产 生可视性形象。(2 )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主要包括: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 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 生恐 惧、压抑等体验。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 应固定 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 体心境的 影响。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 盈、 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 动,用 正方形表现稳

15、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 当、舒服。 节奏。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 也 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 沮 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声音和旋律。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 之 分。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 觉艺 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如 听到进 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 人喜悦, 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 者的经验相 联系,在脑中产主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

16、构 成对音乐形象 的象征性。 力度与方向。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 强 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 (沉)的力,是递增的 力还是 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 力,是张 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 张扬的力, 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不同的 力的模式及其 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3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我们选取了幼 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对称与均衡;重复与 变化;整 齐一律和多样统一。2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 能 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 层次 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