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167414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矫正考试重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为矫正考试重点第一章 1.问题行为的含义:心理学家将需要矫正的行为,统称为问题行为(problem behavior)。所谓问题行为,就是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2.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就是指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分析与矫正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到建立或增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 3.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问题行为是习得的:行为矫正学认为,问题行为既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后天成熟导致的;既不是潜意识矛盾冲突产生的,也不是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它和良性行为一样,完全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

2、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各具体问题行为都是分别习得的:如果个体有一个以上的问题行为,那么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分别在其特定环境中,通过某种特定学习而获得的。问题行为间不存在本质的联系,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有了问题行为a,就带来了问题行为b和c。因此,在行为矫正时,要分别进行。问题行为与环境事件存在联系:任何问题行为都是主体在不良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良学习的结果。因此,分析问题行为时,必须了解其发生的情境(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才能把握问题行为产生的来龙去脉。行为矫正特别强调对问题行为发生的前提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分析。新学习过程可以矫正改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习得的。按照学习心理理论,通过改变个体

3、所处的不良环境,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使个体进行新的系统的学习,就会使已有问题行为得到矫正,良性行为得以建立。认知也是影响行为产生与改变的重要因素 认知行为矫正者认为,问题行为除了受环境影响外,还受到认知(如思想、信念等)的影响,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也能实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第二章 1.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习得律: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最终消失。泛化律: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

4、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与新刺激和原来刺激的相似程度成正比。分化律: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之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条件作用过程。 2.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理论:艾里斯认为,行为者的情绪困扰乃是由个人的不合理信念所引起,所以要教导行为者学习“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消除行为者的情绪困扰。该理论又叫ABC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建立的相应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后果。 3.观察学习的含义: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

5、ing),就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间接性)学习。由于观察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个体社会化的历程,因此这一理论也称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4.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1)榜样及其示范行为的特征:榜样的特征:榜样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能力较强、拥有权力且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等时,更容易被观察者模仿学习。示范行为的特征: 独特性与复杂性:独特而且简单易学的行为容易成为观察者学习的对象; 流行性:榜样的行为越流行越容易被模仿,如各种大众传媒中的榜样行为极易成为“时尚”; 功能性:被奖励的榜样行为比被惩罚的榜样行为更容易被

6、模仿。(2)观察者的特征:观察者自身的因素也是影响观察学习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观察者的信息加工能力与情绪唤醒水平:信息加工能力强、情绪唤醒水平高的个体,能从观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模仿的质量也就越高。知觉定势:观察者过去的知觉定势,会影响他们在观察中抽取什么特征,以及如何对所见所闻做出解释。人格特征:缺乏自信、经验缺乏、低自尊、依赖性强的个体更容易模仿。先前经验:一般而言,先前获得强化经验的行为在当前的观察学习情景中,将比较容易受到注意。由于不同观察者在上述因素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会产生不同水平的观察模仿,如直接性模仿;抽象性模仿、创造性模仿等。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过程: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

7、的首要阶段。没有注意,观察学习就无法形成。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榜样行为中选择哪些行为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示范行为的特点;二是,观察者本身的特点;三是,观察者与榜样之间的关系。保持过程:是指将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以内部表证的形式在大脑中保存记忆的过程。内部表证有两种形式:表象表证和语言表证。运动再生过程(复制过程):是指在适当的情境中,个体将以内部表证形式储存的榜样行为转变成适当行为的过程。内部表证的行为和最初表现出的行为并不一定完全相符,要想使内部表征能正确地转化成实际的行为,必须有一个对榜样行为练习的过程。动机过程: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动力。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

8、的始终,它引起和维持着人的观察学习活动。班杜拉指出,人们能够通过观察模式而获得新知识,但人们可能对着模式进行操作,也可能不去操作这一反应,这要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第三章 1.功能评估的含义:功能评估就是一种收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说功能评估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事件和后果的过程。评估的结果有助于推断出行为发生的原因,以提高行为矫正的效果和效率。 2.功能评估的信息问题行为:包括问题行为发生的顺序、出现的频率、持续的时间、质量的好坏、强度的大小等。前提事件: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这有助于了解问题行为发生的范围。行为后果:是指行为发生后

9、对行为结果的客观描述,包括物理环境和其他人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替代行为:是指可以替代问题行为的期待行为的相关信息。潜强化物:是指具有强化物的功能并在将来的治疗计划中使用的环境事件的信息。先前干预:是指过去使用的干预措施以及它们对问题行为的效果。提出一种以上的结论性陈述:即对行为、前提事件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的概括。收集资料,检验结论性陈述,以获得科学有效的资料。 3.问题行为的功能 :社会正性强化功能是指问题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他人给予的正性的强化所维持。如获得他人的注意、得到活动或获得物质刺激等。社会负性强化功能是指问题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他人给予的负性的强化所维持,即个体通过逃避某一厌恶刺激而维持

10、问题行为。如,成人通过抱怨而逃避劳动,学生通过撞头而逃避做作业。自动正性强化功能 是指问题行为的增强或增多不是由他人的积极反馈造成的,而是由于行为本身的结果自动出现的。如爱扔玩具的小孩子,因为喜欢听玩具掉在地上的声响而经常扔玩具。 自动负性强化功能是指问题行为的发生自动减少或消除了作为行为结果的消极刺激时,自动负性强化就发生了。如暴饮暴食可以减少个体的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情绪的减少又消极强化了暴饮暴食。 第四章 1.强化的含义:所谓的强化(reinforcement),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强化物的概念:是指能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刺激,也就说,它的出

11、现可以提高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 3.正强化的含义:又叫积极强化,阳性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概率的过程。如获得食物或加大奖励。 4.负强化的含义:又叫消极强化,阴性强化)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如回避电击或减轻惩罚。 5.连续强化的含义:就是指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给予强化的方法。也就是说,只要行为发生,就能获得强化。 6.间歇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就是指一种偶然的(或间歇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

12、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7.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的比较:使用阶段上克服餍足效果上操作的可行性上(p79) 8.条件强化的含义:分数、名次、称赞、金钱等中性刺激,由于和已具有强化作用的刺激(无条件强化物或已被条件化的强化物)的反复多次联系,也获得了强化的力量。人们把这种强化称为条件性强化,又称次级强化。 9.普雷马克原理或祖母原理: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10.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1)定比例强化(FR程式):只有当事人做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反应进行强化。优点:由于在FR中,个体获得强化物的数量与所发生的反应数目成正比,为了获得更多强化物

13、,个体必须尽快做出反应,因此有利于提高反应效率。 缺点:每一次得到强化后,会有一段时间“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与FR的大小成正比。(2)变比例强化(VR程式):是指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可预测地变化着。如:学生课堂上的举手发言、赌博。优势:在反应被强化之后,没有停顿。 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比FR程式中变化的范围大,因此更不容易出现反应减退。(3)定时距强化(FI程式):是指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后再一次进行强化。也就是在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内,只要目标行为发生了,就获得强化。缺陷:也存在“停顿”现象,且停顿时间比FR程式还要长。停顿时间的长短与

14、FI程式的时间长度和个体的时间观念有关。FI越长,停顿时间越长;个体时间观念越弱,停顿时间越长。(4)变时距强化(VI程式):是指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期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两次强化之间没有停顿现象。适合于持续性行为的训练。 11.影响正强化的因素:强化与行为的一致性(关键):只有出现良性行为时,才进行强化。如果强化物与目标行为不一致,目标行为就难以改变,一致性强化与非一致性强化效果差异显著。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强化物的效果与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时间间隔密切相关,立即强化比延缓强化效果好,延缓强化可能恰好强化了不良行为)。强化物的数量和品质: 强化物的数量

15、越大,强化的效果越明显。但这种关系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强化物的量超过一量时,就是丧失强化作用,甚至成为厌恶刺激,尤其是原始强化物(食物等)。这种餍足是暂时的,一旦量减少了,又可恢复强化力量。条件性强化物虽然也有餍足,但不像那么原始强化物明显。强化物的品质不像数量那样可以计算,取决于个体的偏好。个体越喜欢的强化物,强化效果越好。机体的先前状态:剥夺和餍足是个体机体的两种典型状态,当个体处于剥夺状态时,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就会提高,剥夺时间越长,强化价值越大。当个体处于餍足状态时,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就会降低,餍足的程度越高,强化价值越小。 此外,外界指令、环境变化等,也会影响强化效果。 12.正强化的误用

16、:(1)针对不良行为进行强化一般并非故意,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无意间强化对什么是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无奈中给予强化。(2)强化过程中的偏差:强化不及时或不一致,强化物给予的数量太多,出现滥用,或强化物种类单一,导致个体对强化物很快饱厌。个体的行为已经持续发生,强化物还没有及时退出强化物给予之后不久,就对个体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13.逃避反应,是指个体在厌恶刺激出现后,才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使该厌恶刺激终止。 14.所谓回避反应,是指当个体听到有关厌恶刺激的信号后,主动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避免厌恶刺激。 15.负强化的具体实施:目标行为发生之后应该马上出现刺激物的改变,即厌恶刺激的消除、减少或延缓到来。负强化应注意适量。首先,行为发生后,厌恶刺激的消除或减少应达到一定的量,即要有明显变化。其次,在给予厌恶刺激时不要给个体造成身心伤害。实施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