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1620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同伴规则建构.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同伴交往规则的建构 教师:黄慧英摘要:近年来对幼儿的规则教育探讨得很多,但对幼儿同伴交往规则却少有涉及。幼儿同伴交往的规则是怎样建构的?它对规则教育又有怎样的启示?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者亲自深入研究现场,通过细致的观察并结合一定访谈收集到详实生动的案例,并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此来理解幼儿同伴交往规则。同时又运用了量的研究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由此来分析幼儿使用同伴交往规则的行为。最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的结合揭示了幼儿同伴交往规则是怎样建构的。希望此研究能引起广大教育者对当前幼儿规则教育的思考。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同伴交往规则;建构一、

2、 研究问题的确立在大三的时候,学院开设了儿童社会性教育这门课,我开始接触到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作为一个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儿童的社会化就是儿童从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化的过程,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因此,儿童社会化问题是当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记得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提到目前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已有不少研究,但在此基础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从此,我便对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产生了兴趣。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的各方面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蒙台梭利育儿全书一书中的“纪律篇”促使我做了很多思考,此时我的兴趣点开始集中

3、,由最初的大范围笼统概念“社会性教育”缩小到“纪律教育”。然而纪律是由无数的规则支撑起来的,要研究纪律必须先研究规则。因此我进一步将规则教育定为我的研究方向。于是我开始收集和查看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对幼儿的规则教育已经探讨得非常多,而且研究得很深入。我顿时陷入了迷雾中,不知该从何处切入,一时找不到新的研究点。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同时,导师何媛老师为我拨开了迷雾“这些研究中似乎没有提到幼儿的交往规则。”交往规则?我再次查阅了资料,有成人的交往规则,但几乎没有谈到幼儿的交往规则,尤其是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规则。而事实上,同伴交往是幼儿交往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幼儿同伴交往间存在规则吗?这些规则又是

4、怎样建构的?它能给我们的规则教育什么样的启示呢?带着这些疑惑,我最终确定了我的研究问题:幼儿同伴交往规则的建构。二、 研究背景(一) 相关概念界定1 规则在本研究中,“规则”是关键词,而什么是规则也是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而郑三元1 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5):45.对规则的描述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二者的共通之处是:规则是供人们遵守的准则,并且这些准则是得到人们一致认同的。为了进一步理解规则的概念,在此我们

5、提出另一个概念“规范”。对规范的定义有很多种,但认为规范是“恰当得体”的行为标准的观点是一致的。有些学者把规则和规范当做一回事,认为无论是规则或规范都是具有肯定意义的。郑三元对规则“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的定义就属于这种褒义倾向。而事实上人们所有的共识中并非都是积极的,一如我们常说的“潜规则”就带有消极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规则”是一个中性词。我们给规则下的定义是:规则是人们在生活中达成的一致的、固有的行为共识。2 交往规则交往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按心理学大词典2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89.316.的解释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

6、情感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换和精神交往。”心理学词典3 林传鼎等.心理学词典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3.:“交往,又称传播或沟通。”这不由得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词:互动。人们习惯于认为交往相当于互动。然而“交往侧重于主体之间交流的形式、过程,不关注交流的结果。互动则强调主体之间通过交往达到的彼此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4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9.因此,我们这样界定交往规则:不同主体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的行为共识。3 幼儿同伴交往规则确定了交往规则的概念,我们就要来分析“幼儿同伴交往规则”了。这是本研究的

7、核心,为了达到更准确的理解,以下通过与成人交往规则、师幼交往规则的比较,对幼儿同伴交往规则的内涵进行界定。我们通常谈到的交往规则是针对成人而言的。大多时候成人的交往规则更具有功利性,其实质是等价交换,无论是表面形式的交往还是进一步的利益交往,甚至更深层次的精神交往,都是等值的。师幼交往中,由于师幼之间的不平等地位,致使交往规则更多的是倾向于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或是幼儿对教师的服从。然而幼儿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因此他的交往规则会存在明显的年龄烙印。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规则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在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所达成的符合主体需要的行为共识。基于这一概念界定,我们可以这

8、样理解幼儿同伴交往规则:首先,规则是行为主体达成的一种共识,并且处于交往的范畴中,具有交往的特性;其次;此规则使用的主体间地位是平等的;第三,规则产生的前提是要符合幼儿这一特定主体的某种需求。(二)研究综述1有关同伴交往的已有研究主要从同伴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些方面进行研究5 康晓霞. 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J甘肃教育,2006.7(B):24.:良好的同伴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幼儿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9、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改革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家长、幼儿园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机会的条件;此外还有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并将开设课程和全面渗透相结合,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2有关规则的已有研究规则的意义和类型郑三元6 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5):45.从规则作为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属性、道德规定性、心理定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规则的意义:认为规则是幼儿园班级组织的内在必然性;规则的本质是利他的;从个人心理层面看,规则是一个意识问题。并由此探讨了儿童规则教育思维的转

10、换问题:将规则视为儿童的一种主体品质,同时要树立规则互惠的观点,并以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待儿童对规则的学习。莫秀锋7 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7):20.从规则的弹性维度将规则划分为“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和“临时的规则”。并对这三类规则提出了对应的教育原则,即:及时、坚定、身教重于言传原则;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原则;灵活性原则。规则的建立 在规则的建立方面,众多研究者都认为应强调让幼儿自主建构规则,教师在这其中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而非幼儿规则建立的主体,反对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规则教育。常规 有关幼儿园常规的研究有很多,如: 邹琼瑶8 邹琼瑶

11、.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研究和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8):17.的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刘学军9 刘学军.让规则引领孩子走向文明J.基础教育,2004(12):12.的让规则引领孩子走向文明等。但内容大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常规建立的意义;(2)幼儿园应建立哪些日常规则;(3)目前幼儿在园遵守日常规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幼儿不能遵守某些规则的原因;(5)如何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6)如何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方法;(7)教师在进行常规教育时存在的问题。游戏规则 已有研究强调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认为游戏规则具有可变性。3有关交往规则的研究王燕平10 王燕平.

12、幼儿交往规则意识和交往规则能力的培养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18.: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大部分是在交往中习得的,交往是培养幼儿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最重要平台。世界各国无不将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国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的功能之一在于将交往“规则意识”内化为交往技能,这是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区别。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内课程资源和教学外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和充分利用各种“交往机会”平台,不断强化幼儿交往中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良好的交往规则道德和良好的交往规则能力的“双优生”。三、 研究的方法(一) 研究方法的择定在此次研究中

13、,对于研究范式11 社会学者R.W.弗里德里希对范式作的界定:一门学科具有的关于其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假定,它涉及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见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0.,我们参考的是人际互动研究中的过程范式12 过程范式,是人际互动研究中两种范式之一。见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从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规则行为发生、持续的过程着手,对交往双方复杂而且具体细致的行为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

14、研究现场,运用现场观察、非结构性访谈、个案分析等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揭示现象的本质。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得真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能把幼儿同伴交往中规则运用行为的具体情况展现给读者,使研究更显真实和生动。同时,我们要在研究中对幼儿使用交往规则行为的总体特征进行把握,而不仅仅是具体案例的呈现,这就需要通过量的描述表现出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二) 研究对象的抽取关于研究对象的抽取,我采用的是随机抽样与整体抽样相结合。首先,本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总体是幼儿园中所有3-6岁的幼儿。但由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决定了此研究中并不需要大量样本,加上研究者的研究条件有限,我

15、只选择了桂林市的一所幼儿园。取样的具体步骤如下:先在桂林市选择了一所规模较大并且是研究者平时比较熟悉的幼儿园,这更便于研究者做研究,这所幼儿园有大、中、小班各三个班;我随机抽取大班、中班、小班各一个,共三个班;将发生在这三个班的近110位幼儿之间使用交往规则的行为作为最终研究对象。(三) 研究资料的收集关于研究资料的收集,我采用的是以非参与式观察法为主,同时辅以非结构性访谈法。观察法 由于本研究是要对幼儿与幼儿之间发生的行为进行考察,不需要第三方的介入,所以我选择非参与式观察。因此在正式观察开始之前,我进行了一次预研究,与被研究者建立了一定的熟悉感,以尽可能避免在正式观察时由于自己的在场而使得幼儿表现得不够自然。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将自己的观点暂时束之高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从客观的视角尽量将一切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交往规则行为详实地记录下来。至于观察时间的安排是这样的:正式观察的前三天做连续的预备观察,目的是为了让被研究者习惯观察者的行为,包括观察者随意走动的观看及记录行为。第四天正式进入研究现场,按照小班、中班、大班的顺序依次对每个班幼儿进行5小时的观察,共15小时。幼儿在园活动时间可分为正式活动时间和非正式活动时间,而据研究者的观察,在正式活动中几乎都是师幼交往行为,幼儿同伴交往行为大多发生在非正式活动时间,因而此次研究只观察幼儿的非正式活动。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