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159879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公式及证明(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公式证明O y A B x 3.3.3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内容.推导方法一、 定义法证:根据定义,点P到直线 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 的垂线段的长,如图1,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为 ,垂足为Q,由 可知 的斜率为 的方程:与联立方程组解得交点 二、 函数法证:点P到直线 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在上取任意点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有,为了利用条件上式变形一下,配凑系数处理得: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三、不等式法证:点P到直线 上任意一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当且仅当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四、转化法证:设直线 的倾斜角为

2、过点P作PM 轴交于M 显然所以 易得MPQ (图2)或MPQ(图3)在两种情况下都有所以 五、三角形法证:P作PM 轴交于M,过点P作PN 轴交于N(图4)由解法三知;同理得 在RtMPN中,PQ是斜边上的高六、参数方程法证:过点作直线 交直线于点Q。(如图1)由直线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知,将 代入 得整理后得 当 时,我们讨论 与 的倾斜角的关系:当 为锐角时 ()有(图2)图五当 为钝角时 ()有(图3)得到的结果和上述形式相同,将此结果代入得七、向量法证:如图五,设直线的一个法向量,Q直线上任意一点,则。从而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附:方案一: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为PQ,垂足为Q,由PQ可知

3、,直线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与PQ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 方案二:设A0,B0,这时与轴、轴都相交,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由得.所以,PPS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SPPS所以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3.3.4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d=|C2-C1|/(A+B)公式推导设平行直线为L1:Ax+By+C1=0,L2:Ax+By+C2=0利用平行直线距离的定义,等于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设P(x0,y0)是Ax+By+C1=0上的点 Ax0+By0+C1=0 即 Ax0+By0=-C1 平行直线距离=P到直线L2 的距离=|Ax+By+C2|/(A+B)=|C2-C1|/(A+B)即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是d=|C2-C1|/(A+B)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