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156709 上传时间:2023-12-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必修四第一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半期考试(一二单元)试题和答案 2021年春期高二年级政治必修四半期考试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所谓.,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据此回答2-3题。

2、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 A世界观和方法论互为一体、相互决定 B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B C D 4.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 A把自然科学

3、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 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 D否定了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 中美双方举行能源政策对话,在提高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合作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当今世界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人类盲目征服自然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6、上述材料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不可以改造的 C人类有意识的活动能够驯服自然界 D自然界是变化多端的 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4、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 ( ) 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 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 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 9、人们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维证明自然,后来用观察、想象和检验,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但景象不断变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摘编自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5、( ) A.科学的“思维”能证实大自然“内心的秘密” B.摸清“大自然的脾气”,就是对不断变幻的“景象”的感知 C.只有不断摸清“大自然的脾气”,才能接近“内心的秘密” D.人们能认识不断变幻的“景象”,也能彻底把握“内心的秘密” 10、右边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1、戒掉网络游戏瘾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学生也能意识到,网络游戏上瘾,长期付出的成本要比从游戏中获得的收益大得多。但仅仅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顺利地戒掉网瘾。这说明 ( ) A人们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没有用的 B

6、由认识到行动需要决心和毅 C人们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 D客观因素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 ( ) 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 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 A. B. C. D.二、主观题(共52分) 13、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

7、发展的理论,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 材料二: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孕育了一大批思想先锋和文化巨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空前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8分) 14、2021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为妥善安排好灾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按照党.、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民政部、

8、财政部迅速与灾区政府研究制定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政策,并明确在.财政安排的5亿元综合财政补助中解决资金来源。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的同学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对此作简要评析。(10分) 15、 2021年3月1日晚9时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暴恐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指挥研究制定救援、抓捕计划,指导开展抓捕工作。全国各族人民发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精神,使防暴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0分) 16、(12分)从十二大到十五大

9、,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1.材料一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趋势,带有客观规律性。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

10、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直接带来.需求的扩大,不仅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需不振,内需不旺,经济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无疑是.高层一个重要选择。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正确性。(12分) 1 2021年春期高二政治半期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3.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哲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8分)(1)哲学来源于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

11、是一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反映,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变革的先导 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的前进方向,提出.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变为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14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的同学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对此作简要评析。(10分) 答案;(1)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

12、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2)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因此“抗灾不由天”也是正确的。 15.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10分) 答案;(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1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分)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作出指示,指挥研究制定救援、抓捕计划体现了这一点。(2分)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分)意识对改造客

13、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也可以答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2分)在周密的救援、抓捕计划指导下,发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勇于抗争的精神,取得防暴工作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体现了这一点。(2分) 16.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3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

14、大,我国.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3分)篇二:政治必修四 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政治必修四 第一、二单元测试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 1. 在第二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活动中,有专家指出,语言学的每次发展都以哲学作为推动力,语言学研究不应局限于“纯语言”研究模式,语言学家应坚持走与哲学紧密结合的道路。专家观点表明( ) A.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对具体科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C.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D.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遵循共同的规律 “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B.哲学是.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变革的决定力量 D.哲学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伏尔泰、卢梭灭亡了法国!”可以反映出哲学在.变革过程中的先导作用,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排除A,真正的哲学对.变革具有指导作用。故C项错误,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错误,故选B 考点:哲学的指导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