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154104 上传时间:2023-11-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地理综合题答题用语(答题模板)在高考中的应用(一)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在考场上的较量,实际上是考生之间综合素质(或者说是一般性学力与发展性学力)的比拼,这种综合素质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能力形成水平及其意志品质和心理状态的好坏。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是迈向成功之路尤为重要的一步。如何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我认为,还应该在提高得分能力上多下功夫。因此,理解题意、读懂图表,加强逻辑推理和知识迁移,学会科学表述,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是关键。利用专题复习,整合同类型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将会对提高得分率有很大帮助。1特

2、征描述类(1) 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轮廓或形状位置、特征位置)等。 (2)地形、地貌 主要地形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特点。 (3)气候 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对河流水系、人口城市分布、工农业布局、交通运输等的影响。(4)河流水文水文特征:水位变化(大或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或比较均匀;雨季长或短等);水量大小(属什么气候类型,降水量多或少,流域面积大小等);含沙量(主要看流域内植被状况,其次看地表物质组成);有无冰期(主要看最冷月气温;中纬度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河流有凌汛)。 水系特征:河流形态(盆地

3、向心状、高原山地放射状、树枝状、平行状等)、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或湖泊或消失)、流经主要地形区名称;水能资源丰富程度(落差和流量大小)、原因;通航状况(水量大、汛期长、水流平稳、经济发达地区内河航运发达)等。 (4)资源特征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生物、气候、水文等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动力、交通、市场、政策等)。 (5)经济特征 经济结构(主要工业、农业部门、三大产业结构与地位等)、生产力布局、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发展方向或趋势等。以日本为例: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典型的加工贸易国,对外依赖性强,工业生产力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新兴工业向国土南北两瑞发展,眼光瞄向

4、海外市场等。再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工农业都发达的国家,大量出口原料和半成品的发达国家,等等。 (6)交通 交通发达或便利程度、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交通干线、枢纽、港口名称等。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辐射能力强的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业的发展可推动当地工商贸易、经济文化的发展。 (7)人口、城市 人口数量、增长状况、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率”分析,分别为高高很低、高高较低、高低高、低低低)、分布特点和原因;城市分布特点、形态特征、地位、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问题、改善措施等。2成因分析类(1)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气候湿润:地处低压(海洋气

5、团)控制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地处风带迎风海岸或山地迎风坡;深受夏季风、海洋湿润气流影响;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属于气候区,降水丰富。 气候干旱:地处高压(大陆气团)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地处风带背风海岸或山地背风坡;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地形闭塞或有山岭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属于气候区,降水稀少。(2)工业区优势:地理区位优越,临近城市群或经济区,依托城市,面向区;多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建设用地空间大;矿产资源、能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有铁路、港口;工农业发达,

6、产业基础雄厚,是重要的中心和基地,经济腹地广,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劣势:与经济区相比,优势不够明显;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资源不足,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 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意识,加强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高技术产业等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整合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3)经济区(城市圈) (参照工业区) (4)农业发展条件、农业地域类型 某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

7、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处气候区,季节降水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配均匀等),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土壤:地势平坦,平原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水源:季节降水丰富,河流湖泊众多,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市场需求量大;农产品冷冻、保鲜技术的提高;政策支持等。 某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缺水严重;内陆区:干旱缺水;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热量不足;(温度较低、降水不足、土壤贫瘠、干旱地区广、后备土地资源

8、不足等);人口多、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等。 某农业区的发展方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灌溉面积,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农作物品种;合理排灌,防止潜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控制人口,提高素质,科技兴农;向“优质、高产、高效”或生态农业发展。 (5)耕地减少的原因 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次生盐碱化等)造成耕地退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市场需求,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蔬菜、花卉和肉蛋奶等农产品的生产);工业、城市、交通的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等。(6)土地荒漠化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植被覆盖率低,风沙危害严重。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农垦、樵采、开矿;人口压力大,管理粗放

9、;资源开发过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整治措施:地表复垦、复种,恢复植被;规定合理的草场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和生态林;广开就业门路;利用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进行产业转移;加强教育,科技兴农,增强环保意识等。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7)水污染、水环境问题(鱼类死亡、蓝藻暴发、赤潮、咸潮等)成因:人口密稠、集市集中,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水质恶化。大量含磷污水排入河湖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繁生,水中溶解氧减少,鱼类窒息死亡。与常年相比,气温较高,降水减少,污染物浓度大。水域较浅、封闭(

10、多港湾)、海水倒灌,水体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弱。环保意识松懈,防治措施和监管不力。防治措施: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保护水源、净化污水;采取调水方式,以淡减咸,增加水体流动性稀释污染水体, (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植树造林;加强监测,建立灾害预警机制。 3自然灾害类(1)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季风区:受夏季风强弱和进退变化影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深受台风或飓风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雨季时上游来水集中等。沙尘暴(冷锋造成)冬春季节风力大、风日多;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植被稀少),裸露地表广;春季地表温度回升快,对流旺盛,容易起沙;春耕使地表沙源增加。(2)地质灾害

11、地震地处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或地处地震带),地壳活跃。 滑坡、泥石流地处山区,地壳活动强烈、断裂发育,多破碎岩体,风化严重;山区坡度大,重力作用明显;降水丰富、暴雨集中。措施:陡坡地区应该退耕还林;缓坡度地区开发梯田;开矿和修路等工程建设中应注意植被的保护或进行坡面加固等。4环境公害酸雨、光化学烟雾等自然原因:盆地(谷地、洼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空气对流运动大大减弱,使污染物进一步集聚;冬季,地面降温,易形成大气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人为原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能源利用效率低;废气未经净化排放;植被破坏严重。主要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废气洁净排放;大力植树造林。

12、5重点工程建设类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是为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资源调配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资源、信息、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进行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南磷北运、南昆铁路、青藏铁路等,除下面提到的内容外,往往需要对这些工程建设中遇到的自然障碍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1)南水北调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大气降水少,季节变化大,江河径流量小;多晴天,蒸发强烈;人口众多,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浪费现象严重等。评价:东线调水量大,但较水质差;可利用江都

13、水利枢纽和京杭运河已有设施,前期投资较少;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成本较高;建成后不定期可恢复京杭运河的水运功能。中线:需修建新的渠道,占用土地多,需要大量移民;投资大,工期长;需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西线需凿通巴颜喀拉山脉,工程浩大。(2)青藏铁路 有利于改善青青藏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加快青藏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促进本地区能源、原材料、旅游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西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完善我国交通网;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3)南昆铁路 把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与南部沿海(出海口岸)的区位优势结合起来,便于资源和物资的

14、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区域合作,带动经济发展。 (4)西气东输 对中西部的影响: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和积累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当地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西部发展;管线施工可能对植被产生破坏,所以要注意保持水土,但天然气利用也有利于保护植被,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对东部的影响: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以天然气为基础的产业飞速发展、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减轻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的压力。(5)西电东送 缓解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带动相关产业

15、,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可参考“西气东输”内容)。(6)中国能源 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生产成本高,能源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大(受国际石油市场影响进一步加深),受到国际石油公司的竞争加剧。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可再生能源发电劳动密集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缓解石油资源不足的状况。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成本,积极发展新能源,走能源多样道路。建立石油储备;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使石油地区来源多元化。(7)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要针对其资源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加以开发治理:东北农林资源开发利用、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南方丘陵低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防治、长江三峡工程、山西能源基地、海南岛及其海域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建设等。 6产业转移与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