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147514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新牌坊小学 吴君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教师课前准备:。(1)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3)搜索下载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4)制作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课件,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教学课题: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登鹳雀楼。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它记叙

2、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认读本课“登、鹳、雀、依”等生字,会正确书写“”入、尽

3、、穷、层“等生字。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教学思路: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

4、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通过图、文、声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

5、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你会背古诗吗?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想想我们上一单元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古诗叫什么来着?生:早发白帝城(朗诵古诗)师:真是棒极了!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位诗人王之涣他也是唐代的一名著名诗人,他叫王之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诗人简介:王之涣,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

6、诗人,至今享有盛誉。他才高气盛,不愿为小官卑职折腰,辞官远游。诗作有独到之处,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历千年不衰。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二、互动解题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鹳雀楼 ,它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历史上四大文化古楼。鹳雀楼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鹳雀,看到了落山是太阳,奔腾的黄河,他感慨万分,于是就在楼上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7、鹳雀楼也因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而名扬四海。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古诗诵读讲究的抑扬顿挫,请同学们注意听停顿和语气,并做上相应的记号。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音,读通全文。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认读生字:登、鹳、雀、依。3、同桌互读生字、相互正音。4、全班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5、交流:谁来带读课后生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读错,哪个字最难写?看看谁说得最清楚,哪个小朋友听得最认真?6、多种形式识读生字并口头组词、说句子。7、书空写笔顺,掌握生字的结构写法。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人在楼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2、交流

8、:(1)诗人看到什么呢?生说。出示课件: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习第一、二句诗: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师带读。2、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你能把这黄河入海的气势通过朗读读表现出来吗?自读、指读、赛读。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生说。学习第三、四句诗:1、师设置情境: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

9、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呢?你想不想看到呀?其实诗人王之涣也很想看到。小朋友们想一想要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学生交流。2、下面请大家轻轻拿起书,读一读诗文,边读边想,读完后把书轻轻放下,再举手说一说。3、 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出示课件。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5、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小结:只有站得

10、高,才能看得远。五、朗读比赛。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 让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2、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六、课堂练习:1、描红练习,书写“入、尽、穷、层”四个生字。生说书写注意事项,师归纳。提醒学生注意“入”子的撇捺与“人”字撇捺的区别。书写要求:小腰板,坐端正,拿出笔,注意书写姿势,教师提醒“三个一”标准。比一比,谁观察最仔细,把生字宝宝写得更准确漂亮。2、口头填空完成课文内容练习。七、课堂小结: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2、你懂得了什么?参考:只有站得高,才能

11、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八、延伸拓展,布置练习,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延伸表现对古诗的理解。1、我们有时候把学习、生活等比作登山,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2、播放登鹳雀楼歌曲,喜欢唱歌的孩子可以学唱登鹳雀楼。3、发挥想象,诗人“更上一层楼”会看到那些景象?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也可以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喜欢制作卡片的同学还可以制作古诗卡片或书签。4、对鹳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更多鹳雀的相关知识,或读一读有关鹳雀的寓言故事狼和鹳雀。5、对书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练习写一写古诗登鹳雀楼。6.读大诗人王之涣更多的优秀诗篇如:凉州词等祝同学们:知识视野更开阔,学习更上一层楼!板书: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见)黄河入海流。(见)欲穷千里目,(思)更上一层楼。(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