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14397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课《蜡烛》教师导学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 题:3、蜡烛 主备教师:敖娜丹 授课教师: 敖娜丹 授课时间: 月 日 审签人:导 学目 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4、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教 法: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复述

2、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适时点拨。学法导航:注重小组交流,采用复述法、课前积累法、小组交流法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课堂组织【自主预习案】1、题目解读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

3、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

4、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4、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瓦l( ) 精疲力ji( ) f( ) 晓 揣( )在怀里 颤( )巍巍 鞠躬( )( )5、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 ) 着柔和的光芒。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 闪烁 B.闪耀 闪耀 C、闪烁 闪烁 D.闪烁 闪耀6、 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 ( )之苦的老妇人, ( )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 ,讴歌

5、了 ( )的深厚感情。 7、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课内探究案】 8、 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8.1.炮火(11) 老

6、妇人的黑色围巾(5) 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 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

7、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二)对蜡烛的六次描写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蜡烛被爆炸的

8、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

9、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爬”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

10、,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写“跪”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9、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 合作探究10、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

11、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明确: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11、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

12、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五、拓展延伸阅读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12、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13、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14、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 插蜡烛、点蜡烛、做屏障。15、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老妇人的心理:对战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六、达标检测(一)生存的地方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

13、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 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最后老友

14、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6、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指18世纪海盗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园一样美好的地方17、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照应了“无人的荒岛”,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泼的孩子”18、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虽然这岛是无人荒岛,但我亲手把他建成乐园,我骄傲自豪啊19、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与老友亲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经历相比,他深感惭愧,因而说不出话来。他虽然富裕,却只是别人的雇佣,在小岛的主人老友面前,他当然自豪不起来 20、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