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140416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文明的德育思考摘要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与德育的关系,丰富德育内容,创新 德育路径,本文阐发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及对德育的重要意义,提出 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 的构建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 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生态 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新的重要内容。关键词生态文明;德育;思考作者简介季铁军,漳州师范学院德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 士研究生导师一、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 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

2、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 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 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如何。生态文明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是在解决人与自然的 矛盾,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具备主客观条件下的必然结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高瞻远瞩地提出了 “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这对于牢固树立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科学发 展观,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党 对新

3、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 认识上不断深化的结果。生态文明观与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 理念,在强调“以人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 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学术上的创新,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 当代全球问题在实践中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方 向。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空间。生态 文明的理想,第一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成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与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制度 相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更加体 现在公平公正、共同富裕、道德文化、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 社会和谐等方面。从这个角度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因此它们能够互为基础、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又一创新。二、生态文明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 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 位、每个家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

5、 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 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 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 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 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将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社会主义真正超越 资本主义,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固 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 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重大。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 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

6、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 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 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党 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 祉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更 高要求。三、生态文明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正处于文明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一一向生态文明转变 的前夕。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 类文明形态。人是万物灵长,但也是自然的产物,人最初与大自然的 距离为零。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

7、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 机;而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 动。生态文明认为人是价值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 文明的发展逻辑,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 展道路。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 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 种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 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人类是自然的创造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的环境,离不 开自然的养育。人是万物之灵,人能够认识自然、能

8、够适应自然、也 能够改造自然,因而使生存环境得到改善。人类既不应该消极地适应 自然环境,也不应该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而是要创造使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最佳环境,任何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损害人 类根本利益,损害子孙后代生存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人口问题, 大气、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突出地表现为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如不能调整好将影响人类的生存、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以自觉 和理性来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 尊重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人类家园的需要。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社 会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

9、全球环境的恶化,已 对人类文明造成了极大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 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 再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人类很可能像恐龙那样消亡, 自我毁灭。可以说,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生态文明建设是保 护人类家园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其中一项重要目标, 是构成和谐社会最基础的东西。是制的其他方面最重要的东西。构建 和谐社会,必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四、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的新内容新要求新的世纪,学校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学 会自我思考、制订和实行计划与自我评价的素质能力。这些素质能力

10、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具有与自然界共存、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的素质和具有主体意识;他受过的学校教育能使他具有良好的生活理 念、自觉地适应社会生活;他能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的文化价值,有 确定主体创造能力;在生活、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充满活力,体力即具 有生理健康的素质;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人格健全即具 有心理健康的素质;尊重文化传统,成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的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其中首要之点就是培养具有与自然界共存,保护 人类生存环境的素质和具有主体意识的人。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提 高人的素质的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必 不可少的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生

11、态思想及其发展的新成果-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环境道德为核心内容,以环境科学,生态科学 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价值观念为底蕴,借鉴国外生态环境优 秀成果之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教育观、德育观。从大德育的观念讲,德 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 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生态文明教育在内,这是因为我 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应是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 会,更应该是生态文明的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无疑对于提高人的素质, 人的觉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目 标需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生态文明 教育;实现科学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 源节约型社会,需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需要生 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德育的新内容,新要求。责任编辑/李书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