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133791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创新应回到原点:以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语文教学有三大原点概念、价值观和人。背离原点的花样翻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往往是由教学原点的错误造成的。教学创新首先要考虑的不应该是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而应该回到原点回到理念和实践的发源地,从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行动本源与实践根基上去思考,回到概念(语文的内涵),回到价值观(文本承载的主题与情感),回到人(“教”与“学”的主体,关键是学生)。语文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综合。汉语和文学共同构成了语文的基本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

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母语为汉语)的教育。语文课是为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在完整意义上掌握和熟练运用母语的能力而设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在文化意义上成为中国人而设的。陈太丘与友期行编排在七上第二单元,选自志人志怪小说世说新语,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入门篇目。基于以上思考,教学该文时笔者根据“文言”与“小说”的特点,按照新课标要求,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发挥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与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的功用。一、联系旧

3、知铺垫,消除畏难情绪课堂上,笔者紧扣课题中的“期”与学生聊天,进行了如下铺垫:师:同学们,我和朱老师有一个约定,来泗阳和大家一起读一篇文言小说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小说的标题中,哪个字应理解为“约定”?生:“期”。师:请同学们说出几个含“期”的成语。生:后会有期(时间);不期(约定)而遇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字面意思?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同行。师:非常准确!你是怎么做到的?生:看注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也是“同行”与“一起走”的意思。这一师生对话导入,由白话到文言,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理解文眼“期”(期行失期论期道歉)的支架,还联系学生熟悉的成语强化了对“期”的理解。不仅如此,学

4、生还在宽松自由的对话中,习得了看注释与联系旧知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打消了文言文难学的疑虑。二、合作学习,个性化展示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课堂上,笔者请学生先像讲故事那样自己放声读,然后再找学习伙伴三四个人一组合作读合作伙伴自己找,可以就近找,也可以突破座位限制全班找,但在朗读展示时要说明如此分工的原因。学生很喜欢这种自主合作的朗读,很快就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课堂上,因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极大地唤醒,合作热情高涨,朗读创意迭出:女生组合,男生组合,男女组合,争先恐后竞相展示:一人读叙述语,一人读友人的话,一人读元方的话(比较公平);齐读叙述语,两人分别读友人和元方

5、的对话(突出对话手法);三人读叙述语,一人分饰两角读(既读友人的话,也读元方的话,突出小说的人物形象)其中,还有一组学生是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工,由四人分读,分工理由是:开端交代很必要,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一次对话是故事的发展(冲突升级);第二次对话为高潮;最后两句是结局。展示完毕后,学生自我反思评价,互相欣赏评价,说自己的创意,发现同伴在句读、重音处理上的精妙,肯定读对话时语气、语调不同的个性化表达,称赞最后一组按照故事情节分工朗读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请看下面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师:同学们都读得挺好。如果要把故事味读得更浓一点,同学们觉得可以在哪些地方做文章?生:“友人便怒曰

6、,非人哉!”应该重读。师:你来读读试试看。 生: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非人哉”应该读重,“哉”和感叹号表示很强烈的愤慨语气。 师:看来,一字一标点都在传情达意,不可轻忽!那“非人哉”是说谁呢?生:陈太丘。师:你在“非人哉”前补上“陈太丘”很准确。像这样省略某一句子成分的情况,文章中有好几处,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同学们还有其他发现吗?生:(友人)日中不至。生:(友人)对子骂父。师:“友人对子骂父。”这是陈元方在和谁说话? 生:陈太丘的友人。师:那这个地方应该补上什么?生:补上主语。师:主语是谁?生:友人。师:陈元方在和陈太丘的友人说话,能直接称友人吗?生

7、:不能。师:你来转换一下。生:要用“您”。师:为什么要用“您”?生:表示尊敬。师:你回答得非常好。但是古汉语中不用“您”,而是用什么?生:君。师:对。就是“君”。同学们,现在我们把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生:(君)过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师:同学们补的“君”是敬辞。文中还有哪些敬辞呢?生: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师:这句里的“尊君”指谁?生:指元方的父亲。师:这句里的“不”你为什么不读“不”而读“否”?生:这句里的“不”是通假字,通“否”。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到位。除了“尊君”还有吗? 生: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里的“

8、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师:“家君”也是敬辞吗?生:是谦辞。师:“家君”是谦辞,“尊君”是敬辞。尊称他人往往要用什么字?生:“尊”字,比如“悉听尊便”。师:请坐。同学们,课文后面有一个知识短文,介绍了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现在,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圈点、勾画、批注,不清楚的提出来。省略句与敬辞、谦辞是教学该文的两个重点。课堂上,笔者因势利导,由点到面,落实了这两个教学重点。其中,关于敬辞、谦辞,教材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出现,属于教材的助读系统,也属于教材的知识系统。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短文中介绍的语用知识都附在选文后面,很方便学生随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

9、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随文学习不用花费大量时间,还能巩固语文知识,因此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短文都十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李政涛曾说:“学生从降生到中国这片土地上成为中国人开始,就有学习母语的需要。学习汉语这一母语的过程,就是儿童个体加入本民族成为其中一员的过程,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中国是礼仪之邦,迎来送往,称呼都使用敬辞、谦辞。做人先学礼,学习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三、再读,随文理解字词句这一环节,主要采用“你问我答,挑战对手”的方式。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向任意一位同学提出三个问题

10、,得到解答后稍事准备,开始“你问我答”的游戏。虚词“乃”“则”“之”比较简单,学生轻易就能掌握。问到“舍去”,学生联系“舍近求远”“依依不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作了解释。言及“去”,笔者相机出示甲骨文“去”字,引导学生理解了其本义人离开门,离开某地,区别于今天的前往某地,如“扬长而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问到与“舍”意义相近的“委”,学生还追问了“相委而去”的“相”偏指一方的代词,可译作“我”,如“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相”指贺知章。有些知识点很重要,学生自以为清楚其实并不十分明白,笔者都作了指导与讲解。问到“引”,学生解释为“牵”,组词为“牵引”,造句为“你温暖的目光牵引着我”,成

11、语为“穿针引线”。问到“顾”,学生解释为“拜访”,组词为“顾影自怜”“三顾茅庐”;笔者还提醒学生关注“页的本义是人头,从页的字大多与头面有关,比如顶、项、颈、颓”;有学生还提出了“一颗珍珠中的颗与头面有什么关系”的问题,笔者讲解“颗的本义是小头,引申为颗粒状的东西”后,学生很是满足这一环节,笔者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回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世界,发现文言文中活在现代汉语里、活在学生生活中的鲜活语素,由体察、体悟汉语的结构、意义和美,深度感受了汉语准确、丰富和优雅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汉语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促进了学生的精

12、神成长。四、图文并用,角色代入,深度学习“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交往的重要展开形态和灵魂是对话”。1此前,学生带着任务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与伙伴(含老师)对话,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字词句已经有充分的理解。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先观察文中的彩色插图,然后再为插图配文。学生的精彩发现有:元方一只手放在身后,另一只手指着“友人”;“友人”斜坐在牛车上,表情尴尬,脖子伸得很长,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眼睁睁地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教育,还只能无奈地接受。这都是因为元方抓住了“友人”的要害无信、无礼,而且所说的话“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又是那么义正辞严,才使

13、“友人”很是佩服与惭愧,以至于“下车引之”。请看下面课堂教学实录片断:师:假如你是元方、友人、陈太丘,或者是旁观者,你如何看待元方和友人?生:假如我是元方,友人无信、无礼,一点儿都不可爱,我会叫爸爸不要跟他交朋友。生:友人虽然不守时,发了脾气,还责怪了爸爸,但他知错能改,这个朋友爸爸还是可以交的。生:对,元方指出友人失信、无礼后,友人很惭愧,下车牵着元方的手表示道歉,他知错能改,还向7岁的孩子认错,元方应该原谅他。 生:元方不应该指责友人无礼,小辈对长辈应该以礼相待。生:童言无忌。如果我是元方,我也选择不原谅友人。我是一个只有7岁的孩子,“入门不顾”很符合我的年龄特点。友人不仅失约,还出言不逊

14、,在我面前骂我父亲,我一定要维护父亲的尊严。友人错了,他应该向我和我父亲道歉。 生:如果我是陈太丘,也会认为儿子做得对。他很有礼貌地使用了敬辞、谦辞,还很聪明,并没有直接回答我朋友的问题“尊君在不”,也没有批评他,而是智慧、委婉地告诉他实情“待君久不至,已去”。在我的朋友发怒,骂我“非人哉”,指责我“与人相约,相委而去”后,他更是不卑不亢,义正辞严,让我的朋友补短板认错。他不愧是我的儿子。 生: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挺自己的儿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义礼智信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相处要讲原则,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师: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

15、、信,后统称为“五常”,它们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生:我们学校底楼连廊上就刻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诚悌勤雅恒”,这是一种传承。师:据史料记载,友人官位比陈太丘高。本文故事讲述的是二人的一次约定,揭示的是魏晋名士的友情观和对为人处世基本准则的坚守。领导没有准时赴约,陈太丘“去”得坚决,魏晋风度在他们父子身上得以充分体现。生:本文标题为“陈太丘与友期行”,所写主要人物却是元方,是不是偏题了?师:这个问题质量很高,大家怎么看?生:“与友期行”是陈太丘发起的,是他的离开才导致了友人与元方的对话。生:元方与友人对话,是为了维护父亲陈太丘。生:有其父才有其子,写元方其实也是在写陈太丘,即是在虚写陈太丘。师:本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且合乎道义。元方聪敏伶俐,绝对正直。陈太丘的离开表现了他对“友人”不守时的否定。陈太丘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把他的所作所为与元方的言谈举止联系起来,很容易就会发现:正是因为陈太丘的性格、气质对元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元方小小年纪就表现出了与父亲相似的品性气质。在这场矛盾冲突与言语较量中,不是大人教训小孩,而是大人情绪失控、口不择言、蛮横无理,小孩冷静理智、有理有据、从容不迫;不是长辈把晚辈训得老老实实,而是晚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