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101313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伦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总学时数:51学时(其中含课堂讨论6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伦理学是哲学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和行政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平台课程。该课程通过伦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道德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讲。第一讲 伦理学概说 4课时第一节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1、伦理学的定义在古汉语中,“伦”指的是人的血缘辈分关系。“理”原义为“治玉”,后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合而言之,伦理就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规范。伦理

2、学就是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及其规律的学问。2、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道德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道德现象具有如下特征: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第二节 伦理学的研究视角不同的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即宗教视角、个人视角和整体视角。第三节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被决

3、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决。二是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集体利益,还是社会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决定着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和对立。为什么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事实;其次是因为它规定着伦理学的基本内容,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最后是因为任何伦理学家和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并必须予以解答。第二讲 当代伦理学

4、新领域 7 课时第一节 经济伦理1、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经济伦理的基本内容是:宏观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建立的道德基础及其道德合理性问题,以及所提倡的范导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道德理念。中观层面,其实质是企业中的伦理问题。它包括生产伦理、分配伦理与交换伦理三个方面。微观层面,它包括个体职业角色道德,个体的消费道德规范。2、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关系与道德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性质。道德的性质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道德体系的社会性质。其二是道德作用的历史性质,即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是

5、革命的还是反动的。第二,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内容。第三,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质的、根本内容的变化,又有量的、部分内容的质的变化。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关于经济关系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即在承认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同时,肯定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反作用。其反作用的一般特征是:先进道德对经济关系具有促进作用,落后道德则对之起阻碍作用。3、市场经济与道德(1)市场经济社会道德的特征世俗化。多元化。制度化。低限化。(2)正确地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人们关于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论模式辩证统一论是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正确模式第二节 科技伦理1、历史上人们

6、关于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三种观点科学技术与道德的无关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对立论;科学技术与道德的一致论。2、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理论(1)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在量的方面,科学技术直接扩大了人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促进劳动者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在质的方面,科学技术为旧道德的消亡、新道德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向人们提出了新的道德问题。总之,科学技术发展从整体和最终意义上有利于道德的进步。(2)科学技术发展对道德进步的作用的社会制约性这种作用不是自然而然的、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这种作用受到了诸多

7、社会因素(经济关系、政治制度、阶级结构、社会意识诸形式)的制约。3、正确对待道德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把握科学技术与道德各自的特征。明确科学技术发展在道德上的二重性,即一方面存在着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恶的可能性。科学技术道德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第三节 生态伦理1、生态伦理的理念合理的生态伦理理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的理念。自然界拥有权利的理念。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2、生态道德规范人们应该遵守的生态道德规范是热爱大自然。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3、生态伦理实践中的两个突出问题:代内公正问题。既有国际生态公正问题,其中

8、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利问题,又有国内生态公正问题,主要是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的环境权利问题。代际公正问题。人类共有一个地球,前代人不能无限制地后代的环境资源,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个好的地球。第四节 政治伦理1、政治伦理的现代特征相对于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而言,现代政治伦理具有如下特征:从等级到平等;从专制到民主;从集权到分权;从统治到服务。2、政治伦理的结构:政治理念伦理;政治制度伦理,它包括政治制度设计伦理与政治制度运行伦理;政治行为伦理,它包括政府行为伦理、公务员伦理和公民伦理。3、政治伦理的作用:促进政治整合;提供政治动力;建设政治文明;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三讲 人与道德 6课时第一节 人

9、是否有道德人们关于人的道德性的观点:认为人性没有道德性可言。认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道德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因为他要正确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就必须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第二节 人为什么需要道德1、人存在的二重性人是一个个体存在物,但人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个体。这就是说,人一方面是个体存在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存在者,这两方面不可分离,共存于一个人身上,因而使人成为一种现实的人。这就是人存在的二重性。2、人的道德需要人需要道德的原因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后者使人产生了道德需要。第一,从人对自身活

10、动的调整来看,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人作为个体存在物,每个人都有维持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变为有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个人利益。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每个人又都有维持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有利于社会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现实条件,就是社会共同利益。这样,人的需要或者利益总是呈现为个体性与整体性的二重特点。正是这种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他的需要或者利益的个体性与整体性的相互关系问题,这就决定了道德需要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因为道德是适应合理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之间关系的必然要求而产生的。第二,从人的自我完善来看,人的道德

11、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自我完善是指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采取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方法、方式和过程。完善的自我是个人内在的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结合。之所以说人的道德需要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是因为个人内在的这些因素隐涵着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三,从人的生存环境来看,人的道德需要也是植根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之中的。任何人都不会创造出并生存于一个与自己对抗的社会之中,他们总是期求并创造一个适宜于自己生存的社会。要建立起一个适宜于人生存的、合人性的社会,就必须依靠每个人的努力,依赖于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而一个人是否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关键在

12、于他是否具有正确的道德。人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人所需要的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注个人的生存发展。第二,重视社会关系的和谐。第三,强调人们的社会责任。第三节 道德对人的作用1、道德的起源、特征、结构和功能道德的起源关于道德的起源,人们有着如下四种观点: “神启论”; “天赋道德论”; “感觉欲望论”; “自然起源论”。这些观点都离开人的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去考察道德的起源,都没有科学地解释道德的起源。其实,劳动是道德起源的根本原因,并造就了道德起源的主观和客观条件。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和直接基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方面的前提和

13、关键环节。道德的特征道德是实践精神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善恶是道德地掌握世界的中心问题,因此,行为评价和选择是其基本手段。同时,道德掌握世界还是通过使人的行为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而实现的。道德的结构道德的结构有两种,一是道德的内部结构,二是社会的道德结构。道德的内部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所构成。社会的道德结构则包括顺势道德、适时道德和过时道德三个因素构成。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的道德必然性的认识,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具有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道德意识又是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的。道德关系是指由一定的道德意识,特别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支配下形成的,

14、并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根据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道德关系概括为三类:个人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同个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群体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行动,它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形式。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功能和认识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辩护功能、激励功能、沟通功能等。2、道德对人的作用道德对人的作用表现在:一是道德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它能够给人带来适宜的生存环境;二是道德是个人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人的自我完善的

15、中心问题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其基本内容是实现个人的内在统一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三是道德是实现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前提条件。第四讲 道德进步问题 4课时第一节 关于道德进步问题的观点1、道德永恒论。2、道德停滞论。3、道德倒退论。4、道德进步论。第二节 道德演变的历程道德的演变经历了并将经历以下五种历史类型。1、原始氏族社会的道德。其道德原则是群体主义原则。氏族社会道德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直观性。狭隘性。外在性。2、奴隶社会的道德。保障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隶属关系,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就成为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则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具体规范。3、封建社会的道德。其中,地主阶级的道德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既是封建社会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又是它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忠君孝亲是其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