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097882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研究(下) 文章论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货币存在由贵金属和贱金属构成的体系。汉代以前,这个体系由黄金和铜钱构成。黄金退出后,由于没有适当的贵金属加入,货币长期混乱,铁钱、锡钱、铅钱和纸币的出现表明了这一点,这是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明清时,白银经过长期积累其数量已与社会经济相吻合,由白银和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稳定运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 钱荒产生了不利影响,引起了重视,唐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会昌灭佛,以图解决,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势头不减,而铜钱的铸造不仅没有相应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没有解

2、决,而且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混乱,延续到了宋代。 唐中叶行两税之后,尽管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战争和动乱成为了主调,但在富于弹性的土地私有制作用下,经济仍保持了蓬勃向上的势头,商品流通日益兴盛,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持续增加,相应的货币体系的建立是必要和必然的,在唐末五代期间,货币发展演变的情况,表明了对货币体系的需求。 货币体系的结构是价值较高的金属成为货币,价值较低的金属成为辅币,彼此相权,共同起交换媒介的作用。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金属价值的高低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所指,判断和决定金属的价值需要一个标准一个基点。自黄金退出货币行列之后,铜钱长期在货币行列中充任主角,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金属货币。唐中叶后绢帛

3、也逐渐退出了,铜钱更是唱了独角戏。在这种情况下要重建货币体系,其依据金属价值高低的结构变化的基点自然是铜钱。 货币体系的建立需要价值不等的两种以上货币相权,而金属价值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对于唐中叶后货币体系结构变化的基点铜钱来说,在金属行列中,有价值高于它的金和银,也有价值低于它的铁、锡、铅,货币体系的结构变化就以铜钱为基点,按金属价值高低,向两边展开。如果黄金和白银加入货币体系,就作为价值较高的金属充任货币以和价值较低的作为辅币的铜钱相权;如果加入货币体系的是铁、锡、铜,那么这些金属就因价值较低而充任辅币以和价值较高的作为货币的铜钱相权。唐中叶以后货币体系重建尝试的演变发展,就是这样

4、运动的。 严格说,长期以来,黄金白银这些贵金属并没有完全离开货币行列,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有金银的货币职能记载。这里所说的黄金退出货币行列,是指从数量上说黄金已起不了曾经起过的在货币体系中货币的作用了。到唐代,在较长时期里,法令没有承认金银的货币地位,直到钱荒已较严重的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诏书中还有:银者无益于生人的字样。但是,政权的力量并不能完全控制经济,控制贷币。就象不能阻止绢帛退出货币行列还原为普通商品一样,政府法令也没有能够阻止金银进入货币行列发挥货币职能。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在唐、五代、宋时期的一些场合表现为货币贮藏和支付手段,而且时间越往后推移这种情况越多。贵金属金银

5、以十足货币的身份加入货币体系,因其价值较高而作为货币以和作为辅币的铜钱相权。 除了金银这样的贵金属加入货币体系和辅币铜钱相权以外,还有价值低于铜的其他金属,如铁、锡、铅加入货币体系和铜钱相权。铁加入货币行列较早,南朝萧梁时就铸行过铁钱。唐代魏博镇管内亦铸行过铁钱。锡钱亦在唐朝前期出现过。两税法后,随着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额增加,社会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货币行列中的铁锡铜钱也增多了,是时,经济较繁荣的江淮多铅锡钱,河东一带也有锡钱出现。据两唐书食货志所载,唐政府曾用严刑峻法禁止铅锡钱的铸造和流通,但收效并不明显。到五代十国,割据者们为解决管内货币不足的问题,不但不禁止铁、锡、铅钱的流通,反而

6、由官方铸造发行。楚王马殷曾铸行铅、锡、铁钱,其中铅钱十文当铜钱一文,锡钱则一百文当铜钱一文。割据闽的王审知父子也大量铸行铅、铁钱南汉铸铜、铁、铅钱,其中铅钱十文当铜钱一文。南唐铸行铜、铁钱,开始铜铁钱等价并行流通,结果不久铜钱就被铁钱逐出国境,于是南唐政府正式规定铜钱一文当铁钱十文,货币从而得到稳定。后蜀政权也铸行铁钱,与铜钱兼行。从史实可以看出,加入货币行列的铁锡铅钱和铜钱的比价一般是十文或一百文比一,铁锡铅钱是轻币,起辅币作用,铜钱则相对较重,成为货币。价值较高的金属铜钱和价值较低的铁锡铅钱构成一种新的货币体系。 以铜钱为基点,货币体系的重建就这样向两边展开了。但是到了北宋,稳定的货币体系

7、仍然没有能够建立起来,其原因是数量问题。建立货币体系,需要适当的金属供给量,对于贵金属金银来说,唐中叶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其数量失之于少,对于贱金属铁锡铅来说其供给数量始终失之于多。唐中叶以后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大货币供应量,但贵金属数量却没有相应增加,因数量下降而退出货币体系的黄金自不必道,东汉以后的史实说明了这一点。拿白银来说,唐宪宗元和初每年银矿课额仅为一万二千两,到宣宗时因银治有所恢复,课额较元和初翻了一番多,但也仅为二万五千两。货币天然是金银,如果贵金属金银有足够的适当的供应量,稳定的由贵金属金银和贱金属铜钱构成的货币体系是能够建立起来的,只是因为金银数量不足,这种合理的稳定的货币

8、体系无法建立起来。铜并非贵金属,但和铁锡铅相比,还是算价值较高的,中国自古就有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犬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斫,试诸壤土。的说法,美金指铜,恶金指铁,这里的美恶标准也包括了价值高低,作为恶金的铁被直接用于农业劳动,每一个农业家庭都用得上,用得起,数量是相当大的。 把每一个农业家庭都用得起的铁以很细小的形状加入货币行列,其供应数量必然远远大于铜,铅锡的价值在古代也低于铜。就内部结构说,价值较低的金属铁、锡、铅成为辅币,价值较高的金属铜成为货币,二者彼此相权,共同构成货币体系,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作为交换媒介,货币存在一个和商品的比价问题,币轻而物重,币重而物轻,和货币体系外部的商品

9、比,铁锡铅钱的比价就相当低了。这种情况,造成了很大困难。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铁锡铅钱由官府发行,流通界低值贱金属辅币骤增,本来铜钱主要就是用于小额交易的,涌入流通界价值远低于铜的铁、锡、铅等低值贱金属铸币已没有更细碎的交换与之相适宜,于是在实际流通交换中就出现了交换媒介过多过重,不便携带的局面。如在宋代主要铁钱区四川: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如果宋政府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经济,控制交换媒介,供给数量大的铁锡铅钱还是可以被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上,这些低值贱金属就能够在货币体系中起到辅币作用,有效地用于日常小额细碎交易,北宋政府把川蜀划为铁

10、钱区就有这样的用意。但事实上政府并不能完全左右货币,拿川蜀铁钱区来说,铜钱总是冲破封锁进入四川和铁钱相权,川蜀一带铁钱和铜钱的比价一般维持在一比十左右,铁钱的购买力总是很低,不得不用大数量完成交换,一匹罗的交易并不算大,却需用到两万枚铁钱,重达一百三十斤,这怎么说也是不方便的。这样,由于铁锡铅钱供给量过大,在作为商品交换媒介时比价太低,理论上能够成立的铜钱和铁锡铅钱相权构成的货币体系实际上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无法运转。 重建货币体系的尝试,即以铜钱为基点向贵金属和低值贱金属两极的运动没有成功。在两税法颁行后的两个多世纪里,建立稳定而完整的,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的货币体系的目的因金

11、属供应数量的不合适而未能达到。但货币体系的重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到北宋,纸币出现,缓解了这个问题。 二、纸币与货币体系 纸币肇始于唐之飞钱,形成于北宋时的交子,以后南宋、金、元、明均有所发展。一般认为商品经济发展,交换日趋发达是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此确为不替之论。但我们还可以以货币体系发展演变的角度观察,以期对宋、金、元、明时期以纸币为主要内容的货币运动有更明晰的了解。 纸币主要是用来代替大数额贱金属铸币的,这一点,在纸币的最早雏形飞钱与铜钱的关系中就可以看出。唐后期出现的用于汇兑的飞钱,是钱荒的产物。当时因流通中货币不足,政府颁行禁铜出境的法令,各地效尤之,纷纷划地为牢,富商大贾采用汇兑

12、方式以避之。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39;。分析一下这段记载。能到较远的京帅、四方做生意的商贾,资金肯定不少,他们把大数量的钱(当然是指铜钱)委于诸道进奏院及富家后方轻装趋四方,如果钱少,用不着取飞钱便已经轻装。这说明自起始飞钱就和大数额货币有关。从宋代交子的面额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纸币是用来代替大数额货币的。 交子产生前最直接原因是体大值低的铁钱给交易带来不便。自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交子改由官办后,交子的面额有所规定。起初交子的面额还是临时填写,有一定等级,自一贯至十贯;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改为十贯和五贯两种,并规定发行额

13、中,八成是十贯的,两成是五贯的。到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六成为一贯的,四成为五百文的。交子面额大的达十贯,小的也有五百文,没有数文、数十文面额的。这表明,蜀地交子是用来代替大数额铁钱的,作较大数额交易之用,并没有代替小数额铁钱。细碎的日常交易,仍然由铁钱充任。从货币体系的结构角度看,交子代替了应由较高价值金属充任的货币,而铁钱则是作为价值较低的金属用作辅币。 不仅交子如此,南宋和金的纸币也是大面值的。如会子,最初以一贯为一会,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增发了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三种。孝宗时会子价值较稳定,零星小额交易,用的是贱金属铸币。南宋的一些地方性纸

14、币也属于这种情况,如始用于湖北路,后通行于湖广的湖会分一贯和五百文二等;流通于兴元府(今陕西汉中)的铁钱会子,分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三等;用于两淮的淮交面额分四等,和会子相同。金朝发行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类,和辽、宋旧钱及后来金自己发行的铜钱并行。金的大钞分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小钞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七百文五种。这些,都说明了纸币是用来代替大数额货币的,用于大数额交易,纸币在货币体系中起到应由较高价值金属充任的货币的作用。宋金在发行纸币的同时都有铜铁等价值较低的金属铸币与之并行,铜铁等铸币起辅币作用。纸币和贱金属铸币共同构成货币体系。 元代的纸币有二贯、一贯、五百文

15、、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面额的,这和宋金纸巾面额大体一致。元代纸币面额和宋金不一致的是发行了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上文的小钞,甚至发行过五文、三文、二文的厘钞,这些小面额的纸币,自然是用于小额细碎文易。考虑到元代使用纸币的程度很高,其主要币制中统钞、至元钞都是纯纸币,这种安排是必然而合理的。元代的这种纯纸币结构,使人基本上无法看出货币体系,因为这样的货币结构,表明所有金属,不管价值高低,都从交换媒介行列中退出了。 最能说明纸币在货币体系中地位、作用的是大明宝钞。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钞面以钱文计,分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一百文六等。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

16、89年)曾加印过五十文至十文的小钞。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复设行钞时罢废的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并具体规定百文以下的交易支付专用铜钱。洪武十年所作的钱钞兼行规定是宋代以来最完善的钱钞结构。从大明宝钞制的具体规定来看,纸币在由钱钞构成的货币体系中充任的是货币,而铜钱则担任铺币的角色。这里需要说明,从洪武八年实行钞法,停止铸钱以后,直至孝宗弘治中的约一百二十年间,一直很少铸钱,洪武二十二年加印的小钞,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采取的措施,有回复到纯纸币的趋向。 根据上述,如果说萌芽于唐,形成于宋的古代纸币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一开始还不那么明朗,那么清晰的话,那么发展到明代的大明宝钞制度所作的钱钞兼行,百文以下的交易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