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09782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时代经贸 2011 年 1 月 中旬刊 总第193期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张春野赵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 要】首先阐述了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然后对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金融服务业1.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1.1 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但规模仍不足辽宁省现代服务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产值规模不断增加。1990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仅为353.3亿元,2007年达到3973.3亿元,现代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省份中排在第九位,而

2、同时期其他沿海省份如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的现代服务业总量分别为9598.34亿元、6489.14亿元、5378.87亿元、5924.74亿元。因此辽宁省与之相比,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规模仍差距较大。1.2 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拉动作用不足从现代服务业对辽宁GDP的增长贡献率来看,在1998-2009年间,现代服务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仅为39.67%。其中2004年的贡献率最大,为42.15%,2005年开始现代服务业贡献率有所下降,2004年之前的年份增长的幅度最高也不超过2%,这与上海年均增长8.9%的速度相差甚远。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统计资料,2001年现代服务业对发达国

3、家GDP的贡献率己经达到72%,在发展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这一比例也已经超过了50%。而辽宁还没有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对辽宁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1.3 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服务业就业人口的增加。自1993年来,现代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劳动总人口的比重在逐年增大,从26.8%增加到2009年的37.8%,而第二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人口占全社会劳动总人口的比重从1993年的43.1下降到2009年的28.1%。从现代服务业和辽宁业的角度看,劳动力呈现出从由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趋势。2009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就业总人数为882万人,成

4、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1.4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需要更加完善从现代服务业结构上看,2000-2003年期间,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己经形成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而一些为生产者服务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例明显偏低,这些行业代表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其比重大小决定了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003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重新划分,2004-2007年期间,辽宁省服务业中仍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但一些新兴的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

5、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发展较快。2.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2.1 现代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长期以来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服务业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如银行、电信、交通等领域尚处在传统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中间阶段,垄断格局并未彻底打破,市场竞争不充分;政府对公用事业的统包统揽,实行低售价、高补贴的福利性政策;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与政府机关还没有真正实现利益脱钩。2.2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辽宁省尽管注入大量资金加强交通、邮电、通讯、旅馆等方面的建设,但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辽宁航空的国际航线较少,仅在大连和沈阳开设了通达日本、香港、韩国和俄罗斯的航线;港口和高速公路

6、建设不足;旅游景点和商业网点的开发与建设也不够,不能完全满足服务业外商投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2.3 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长期以来,辽宁省始终以发展工业为经济生活的主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政策对外资投向结构影响至关重要,从去年国务院批准的辽宁省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可见,除了第14项“数字医疗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和第17项“医疗机构,经批准允许外资控股”与服务业有关外,其他决大部分都是与制造业相关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不利于外资投向服务业行业。2.4 现代服务业标准化没有广泛应用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是服务国际化的重要保障。标准化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但在服务业领域还没

7、有广泛应用。我国服务标准化发展滞后表现为:标准化研究滞后、尚未建立服务标准化体系、服务标准数量少、制定的服务标准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以及服务标准化的宣传、教育培训不够。辽宁省服务业标准化的水平与国际服务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相差较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甚至没有国标、部标和企业标准。2.5 缺乏高素质的服务人才大多数现代服务行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基础也需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辽宁虽有高等学校63所,各类独立的科研机构364个,但是服务业专业人才严重匮乏,而且人流流失严重。如沈阳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约1500人,受过专业训练

8、的人员不足2%,多数人员素质不高,短期内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在法律、会计、咨询等行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门人才流失严重一些新兴行业,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业、房地产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对创新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现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发展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措施3.1 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根据产业功能和服务对象,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划分为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现代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四大类。为加快我省的工业结构转型,提升我省的产业质量,应突出发展一些面向生产、面向企业

9、的“生产性服务业”。以汽车制造、装备生产、石化、电子机械等几大龙头产业为轴心,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加快研发、检测、维修、工程设计、项目管理、技术培训、供应链管理、仓储、零部件配送、售后服务、项目外包、保险、物流、展销及维修等服务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培育现代制造业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促进辽宁省重装机械、石化设备、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产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融合。3.2 完善商务服务业体系大力加强高新技术孵化、渗透、转化、中介、技术平台的配套服务,尤其是加强电子信息服务的功能。大力发展工程咨询、高新科技、房产中介等行业准入要求高、专业技术要求强的知识密集

10、型中介机构;加快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促进服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的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中介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设立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中介机构。重点扶持一批服务水平较高、管理理念较新、经营规模与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前列的会计、房地产、高新科技中介机构向集团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国知名品牌。破除行业、部门垄断,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地方限制,实行“非禁即入”,营造公平、公开、规范的市场环境。3.3 紧紧抓住金融服务这个龙头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辽宁省作为东北金融重镇,拥有全国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和东北地区唯一的

11、外汇交易中心,要进一步把我省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外资金融保险机构集聚地和离岸金融基地。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中心。要发挥沈阳、大连作为金融业监管、决策、信息和清算功能中心的优势,增强以中央商务区、金融中心区为基地,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Economic & Trade Update Mid-journals Sum.NO.193January.2011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王月菊1包玉香1李吉红2(1.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济南市平阴县妇幼保健站,山东济南250400)【摘要】本文通过加权变

12、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计算,实证分析了山东省东、中、西部以及17个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客观地认识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际,并进一步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理论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区域差异;实证分析;山东省1.引言山东省是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经济实力大而不强、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日趋扩大等。这些问题已构成山东省经济进一步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日益扩大也引致了区域间的一些社会和民生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

13、施,差距将会继续扩大,最后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客观分析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引起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先从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差距进行比较分析入手,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具有明显的梯度差异,主要体现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差距;然后对该三大区域进行分类比较,以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山东省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进而为制定山东省各地区协调发展政策奠定基础1。为消除人口规模差异的影响而使地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区域人均变

14、量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情况,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由于各地经济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且山东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底开始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山东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本文以19982007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指标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发展趋势,找出差异产生的内部原因23。把山东省各地级市19982007年的数据代入以上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就得到反映山东省经济发展差异的各项指标值(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人均GDP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总体趋势是先变大

15、又变小,2004年人均GDP增速高达15.3%。山东省经济的绝对差距却是逐年增大,1988-2007年差距从4506元增至16411元,增加了3.6倍。从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反映的趋势来看,各地区的差异明显加剧。2.1 山东省17地级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从表1可看出,1998年到2007年这十年间,全省范围内的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数额呈现出扩大趋势,从1998年的4506元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16411元,短短十年扩大了3.6倍。在这十年间,前4年增长幅度较小,2002年后增长幅度明显加快,折线上升趋势明显增大。从1998年人均GDP的绝对差异4506元增长到2002年的

16、6736元,4年间净增长了接近2230元;而从2002年的6736元增长到2007年的16411元,净增长了9675元。并且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的绝对增长数额都比上一年增长幅度加大,呈现出加速度增长,一直持续到2006年。表1 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区域差异主要指标值(19982007年)年份GDP增速(%)极值差率(%)绝对差异(元)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199810.8 836.18 45060.535 0.289 0.135 199910.1 897.57 46510.545 0.293 0.142 200010.5 1173.76 56030.584 0.305 0.157 200110.1 1093.75 60630.569 0.302 0.152 200211.6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