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086268 上传时间:2024-03-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 本文关键词:行旅,北宋,浅析,画家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 本文简介:行旅诗于历代都可谓一个重要的体裁。在璨如星河的我国古代行旅诗中,诗三百篇是所有这些诗作的滥觞,当时就有行迈靡靡,中心如醉1(黍离)、君子于役,不日不月2(君子于役)等句。后行旅诗经两汉的发展,留下了相去日以远,衣带浅析北宋画家文同的行旅诗 本文内容:行旅诗于历代都可谓一个重要的体裁。在璨如星河的我国古代行旅诗中,诗三百篇是所有这些诗作的滥觞,当时就有行迈靡靡,中心如醉1( 黍离)、君子于役,不日不月2( 君子于役)等句。后行旅诗经两汉的发展,留下了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3(

2、行行重行行) 和魏晋南北朝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4( 入彭蠡湖口) 的诗句,千古传颂。到唐宋之际,其发展蔚为大观。行旅始终是一个备受宠爱的诗题,作品汗牛充栋,行旅诗人名家辈出。萧统昭明文选将诗分为 23 类,其中第 16 类为行旅,共收录11 位诗人35 首诗,以旅行见闻为主题,描绘沿途所见之景,抒发旅途羁愁之苦。本文所指行旅诗是指诗人因迁官或其他原因出行在外时,用诗歌的形式反映诗人在途中的所见所思。据笔者统计,文同全集编年校注5收录其行旅诗 30 余首,内容涉及途中风景、送别友人以及诗人的情感体会。这些诗作对研究其生平和其诗文艺术特色有重要意义。一、文同仕宦经历与其行

3、旅诗的命题特色文同( 1018 -1079) ,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 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人,着名画家、诗人。苏轼称他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6明人把他比作王褒、司马相如; 清人把他与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张耒相提并论。71218文同因创文湖州画派影响深远,泽被后世,故后人评价较多的是其画技、画风,其诗名为画名所掩,诗文作品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有的研究,被文学史、诗歌史所遗忘。对此,苏轼颇为感伤。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一首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

4、德,如好其画者乎? 悲夫! 81139这种只爱其画、不见其德的情况一直未曾改变,对文同诗文的评价仅散见于各种文集、诗话、方志、笔记中。直到现代,着名学者钱钟书独具慧眼,在宋诗选注一书中选录了他的织妇怨、早晴至报恩山寺、晚至村家和新晴山月4 首诗,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才开启了文同诗文研究的先河。文同一生,投身仕途,一心为民,兴和除害,做好一方官吏成为他的奋斗目标。在其诗中,常常可见其强烈的忠君爱国观念和仁政爱民的思想。文同自皇佑元年三月登进士第五,次年遂开始官旅生涯,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 今陕西洋县) 等知州或知县。因职位变动等原因,他奔波各地,赴任、回京、返乡等途中皆有诗作。笔者根据史料

5、统计其官旅生涯变迁如下:皇佑二年( 1050 年) ,赴邛州军事判官任; 至和元年( 1054 年) ,赴静难军节度判官,过永寿县; 嘉佑四年( 1059 年) 自邠州召试馆职还朝; 嘉佑六年( 1061 年) 赴邛州任通判; 治平元年( 1064 年) 服丧期满自永泰还朝,此段时间作有行旅诗过永寿县题兜率寺等; 治平二年( 1065 年) 赴汉州通判任,2 月 5 日到任所,摄邛州政事,8 月解摄临邛州守职归汉州,道经成都; 治平四年( 1067 年) 东母李氏丧,丁忧辞归永泰乡里; 熙宁三年( 1070 年) 服满,三月还朝,此段时间作有行旅诗朱康叔弃官求母等;熙宁四年( 1071 年)

6、春归永泰省墓,三月五日到陵州任; 熙宁六年( 1073 年) 春自彭州至成都辞台府,复回彭州,再赴知兴元府任,三月十八号到任; 熙宁八年( 1075 年) 罢兴元府守职,五月末归永泰故里度夏,秋末赴知洋州任; 熙宁十年( 1077 年) 冬赴京,判登闻鼓院,此段时间诗人作有苗子居运判归宿州同赴武康西县道中奉寄、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下金鸡山、夜发散关、晚泊金牛等诗; 元丰二年( 1079 年) 离京赴知湖州,正月二十一日疾卒于陈州宛丘驿之宾馆。文同行旅诗多作于其官旅生涯的后半段,蜀汉途中的险要风景给了文同无限的创作灵感,其命题最显着的特色是以一表方向的动词加上地名为题。如,过永寿县、将赴洋州书东

7、谷旧隐、下金鸡山、晚泊金牛等诗,由过、赴、下、发、泊等动词加上地名组成。以这种方式命名的诗共 17 首占其行旅诗总数近乎一半。这些诗多是诗人行至某地,见到某些景物或听到某些事件时的有感而发,如下金鸡山和过金鸡关应是诗人雅安之行时见到雄奇景象时所写,过永寿县为至和二年诗人由京赴静难军节度判官途经永寿县( 今陕西永寿县)时心念杜甫所作。下和过展示了行动路线,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再如夜发散关一诗:风吹古关口,万木响如裂。凄凉异乡客,骑马关下月。板道霜凿凿,石梁溪咽咽。怪来晓寒重,御爱山头雪。此诗作于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文人骚客过此多

8、留文章诗作。曹操有诗晨上大散关; 唐代王勃曾作散关晨度; 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陆游、苏东坡等人在此地均有诗作,其中陆游所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其一) 世人更是耳熟能详。文同途经散关,寒夜栉风而行,石板路因白霜反射月光清晰可见,溪流咽咽流淌似哭泣,唯有月亮与马陪伴,甚感凄凉孤独。又因散关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文人对其偏爱,想来文同心中浮现前人所作,必是有感于胸,于是发为此诗,但句末的御爱山头雪也展示了文同乐观积极的心态。此诗中少有的风吹凄凉之感与散关密不可分。或许,没有此次行程便没有这豪情的文同。文同行旅诗也有直接以地名为题的,如炭泉险道、浅水原等,多是路过某地后描写当地景物,

9、借景抒情。还有以事件为题的,如余过兴州太守晁侯延之于东池晴碧亭且道其所以为此池亭之意使余赋诗、苗子居运判归宿州同赴武康西县道中奉寄、朱康叔郎中弃官求母于金州因会华清宫作此诗送之等,此类命题主要描述事件,题名较长,得以观其名知其地、其事、其因。文同行旅诗题目都表明了诗人所处地点或将要到达的地方,给人以直观的行旅感受。纵观文同的行旅诗,其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仕途的种种思考,以及与友人分别的离别之情。二、归隐与济世的选择与放弃文同天资聪颖,自幼有志于学。他 12 岁时去永泰县城卖柴,因柴枝划破了官轿,挨了差役的毒打,从此他更加坚定了读书做官的决心,要除去弊政,为民造福。91093

10、-1096文同生活在北宋中期,自幼深受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影响。他的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民族强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思想里也激荡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理想和信念。这种信念在谢转官启中有明确表示: 上坚报国之心,下固立身之节,死生大者,死生以之.在邛州任通判时,文同惩治豪强,归教乡里,尽职尽责。至和元年,文同调静难节度判官,由京赴任途经永寿县时作过永寿县一诗,面对峰峦惊满目,咫尺拟回头的险峻山路,写下须知此北下,地底见豳州,此句化用了杜甫北征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此时,文同想到与杜甫相似的经历,心境也和杜甫一样,在国家危难之时离开京城不能为国分忧是违背诗人本心的。又如文同动身赴知洋洲任时,所作将赴洋

11、州书东谷旧隐:晚客无一来,独步入东谷。园林已成就,此景颇不俗。落落岩畔松,修修涧边竹。爽气逼襟袖,清如新出浴。寒泉激乱石,磊磊漱琼玉。荒溪清余润,满地苔藓绿。珍禽静相倚,毛羽华且缛。高下相和鸣,不去若驯伏。幽花杂红紫,点滴乱盈目。坐久微风来,时闻散余馥。往年读书处,宛尔旧茅屋。虽然小破坏,修整可数木。开门拂轩窗,无限起蝙蝠。纵横列虫网,不免自扫扑。壁间细书字,多是亲写录。当时苦谋身,如此用意毒。于今三十年,才抵羊脾熟。一从入仕路,行步每踖踧。所畏惟简书,其甘者藜菽。中间何大幸,致身在天禄。无状陪俊游,俯首常自恧。连章乞外补,得郡悉乡曲。虽名二千石,敢自辞碌碌。朝廷设新法,布作天下福。或虑多垢玩

12、,训戒稍严肃。刺史当是时,能不为驱督。行之以中道,勉副议者欲。刻薄素所憎,忍复用刑狱。进身岂不愿,实惧有阴戮。昨从汉中归,于此度炎燠。亲朋日相会,分义愈敦笃。便欲从之游,投簪解朝服。退自数年计,伏腊殊未足。还当武康去,就养若鸡鹜。贫虽士之常,于我何迫蹙。简飘若自具,尚可继前躅。奈何食口众,不比回也独。东方千余骑,导从催我速。行复登长途,貌展心甚缩。渊明岂俗士,幸此有松菊。诗人表达朝廷设新法,布作天下福。或虑多垢玩,训戒稍严肃。刺史当是时,能不为驱督。行之以中道,勉副议者欲的态度,既看到了推行新法的积极一面,也注意到推行新法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对于时政,诗人有自己的想法,然而朝局激烈的党争却又使得

13、诗人不得不敷衍,只能行之以中庸之道,勉强符合推行新法者的要求。他为官一心为国为民,却因党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才有了连章乞外补的无可奈何。他请求到外州郡补官,于是发出行复登长途,貌展心甚缩。渊明岂俗士,幸此有松菊的自嘲与自解。文同几欲归隐,但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又使他积极入世,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诗人在洋县为官时洞察民情,革除茶榷之弊,以利国便民。他为躲避党争,远离京畿要地,但在外州郡也兢兢业业为民造福。诗人自顾尘满缨,自叹安能住深绝( 入谷马上四首其三) ,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对闲适清幽的出世生活的向往,和与兼济天下入世生活的无法割离。奔波于途的诗人,不止一次表达出对于出世与入世之选择的矛

14、盾心理,三、行旅途中送别友人的怅然心情文同诗中不乏为送别友人所作的诗歌,对这些送别对象的情感态度大致也有 3 种: 送别赴举的秀才,其情感态度基本是勉励赞扬的; 送友人赴边或赴任,其情感态度则基本趋向于欢快和豪壮,即使有悲,也是寓悲于壮; 而送朋友归隐或归田时,文同的情感态度则又更多地趋向于羡慕和钦佩。这些特点在其行旅诗中也有所体现,但更多表达的是诗人离家的忧伤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如大热过散关因寄里中友人:六月日正午,大暑若沸镬。时行古关道,十步九立脚。烟云炙尽散,树木晒欲落。喉鼻喘不接,齿舌津屡涸。担血僮破领,鞍汗马濡膊。幽坑困猿狖,密莽渴鸟雀。至此因自谓,胡为就名缚。所利缘底物,奔走冒炎恶

15、。尘心日夜迫,欲住不能略。因念吾故园,左右悉林薄。昔我未第时,此有文酒乐。长松借高阴,飞瀑与清濯。层崖对僧咏,大石引客酌。畏景虽赫然,无由此流烁。于今只梦想,欲往途路邈。所效殊未立,期归尚谁约。徒尔发短歌,西首谢岩壑。此诗为文同过散关时寄送友人所作。前半部分描写炎炎夏日旅途的艰辛,后半部分回想起年少时未为功名所累时的清乐闲适。文酒乐,高荫、飞瀑、清濯与如今身在官场如同沸镬、喘不接、渴鸟雀形成强烈对比,使人读之亦生出归隐之意,同时也对诗人欲隐而不得隐的无奈感同身受。全诗情景交融,克服了传统诗歌情景割裂的弊病,景与情相互交织,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但当诗人与朋友同在赴任途中时,他又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如苗子居运判归宿州同赴武康西县道中奉寄:霜风舞征袂,有客去符离。斜谷雪晴后,曲滩水满时。乱山谁对酒,孤驿独吟诗。不得陪清绝,怅然空所思。其颔联写景风格一如既往,颈联和尾联无人对酒,独自吟诗,使得诗人怅然空所思,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寂感受。正是因为同在赴任途中,此诗基调不似其他送别诗那样充满积极色彩,也没有寓悲于壮,而是散发出淡淡的忧伤,由己及人,多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和怅然。再如苗子居运判归宿州同赴武康西县道中奉寄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