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禅偕行模式.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075185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禅偕行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商禅偕行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商禅偕行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商禅偕行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商禅偕行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禅偕行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禅偕行模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商禅偕行寺庙典型:(一)“功夫经济”的“少林寺模式”少林寺探索出一条传统寺庙生存模式与现代商业理念的融合之路。将寺庙的文化资源与运营平台分离,前者向后者投入无形资产,后者聘请专业人士打理,然后反哺寺院,令品牌更为强势这就是“少林寺模式”,它形成了一条“禅、武、医、艺”的产业链。1.“少林寺模式”的主要内容(1)以寺庙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从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开始,少林寺就走上了“功夫经济”的发展道路。如今,少林寺成立少林武僧团、海内外公演少林功夫、公布武林秘籍、创立少林公司、注册少林商标,引起社会巨大反响,“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少林寺武僧团被称为“少林寺的宣传队”。10多年来

2、,少林武僧表演团访问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开启了少林文化的国际大门。(2)“大众佛教”的认同方式少林寺建构出一种新型的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走出寺庙,建成僧团,出家在家而共建教制,不再把佛教的信仰与寺庙的经营结合为一处,而是把寺庙之经营与佛教之信仰,在制度化的层面予以适当的分割。少林寺提出了“佛不避世”的主张,使一个息影山林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走向了世界各地。(3)“体验式”旅游模式体验禅意生活是现代都市人群旅游的一种新追求。“少林网店”的出现,是“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步骤。以往人们去少林寺旅游就是看看古建筑,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对少林寺的禅修、素斋多进行一

3、些了解。以往旅游,是导游带着游客参观,“体验式”旅游就是法师引导,进行文化体验,以加深对少林文化的感触。“少林欢喜地”的主打是推广“体验式”旅游资源开发。现代禅堂配上新型液晶电视机构成的体验馆,可以让游客免费体验禅茶、禅修,体验一把少林寺的僧人生活方式、佛教文化和禅宗精神。2.“少林寺模式”的主要特点(1)佛教时代性的自觉认知所谓佛教的时代性,就是指佛教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即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以保持佛教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点上,少林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其被市场化所吞食,不如积极地迎接市场化的挑战。(2)传统形象的现代品牌保护中国佛教的许多祖师道场和名山道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形象

4、,如四大名山与四大菩萨,云门禅与云门饼,柏林禅寺与赵州茶等等。人们谈起少林或少林寺,就自然会想到少林武功或少林拳,这些都是少林寺的传统形象,拿当今市场经济社会来说,就是品牌。少林寺就以现代法律手段很好地维护了传统佛教文化形象品牌。(3)引入现代管理与经营理念在借鉴现代管理经验方面,少林寺在当代中国寺僧界有开风气之先的胆识与勇气,如他们聘请了专业的物业公司维护寺庙。在对外传播方面,积极采用现代管理中的会员制模式,运用影视手段传播少林文化。他们认为影视作为立体传媒,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最佳。(二)宏大现代的“灵山模式”无锡灵山秉持“由小变大,无中生有”创新理念,在灵山塑造大佛、新建梵宫。如今灵

5、山大佛核心的灵山风景区已闻名遐迩,每年都吸引近200万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无锡佛教文化开发的典型意义在于,用现代化手段展示古老的佛教文化;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开发佛教文化资源,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接受方式弘扬佛教文化。灵山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是:1.用现代手段对传统佛教进行阐释无锡佛教景区开发规模呈大型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佛教建筑、佛教造像及景区地域等方面。如88米高的巨型灵山大佛,灵山三期工程启动后,景区规模仍在持续扩大;一些佛教法会、开光仪式等也以隆重、规模大为主。灵山利用现代手段对传统佛教进行再阐释。灵山的佛教建筑艺术,88米的青铜大佛,九龙灌浴对释迦牟尼出生情景的动态演出,融合中西建筑

6、和文化的灵山梵宫,其声光电的现代手段的运用,都是很成功的。灵山给游客的更多的是一种震撼,灵山大佛之大,九龙灌浴之特,灵山梵宫之美,气象万千和美仑美奂,自然让人摒弃杂念,达到一种心灵的净化。2.“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旅游界专家魏小安提出了“未来文化遗产”的理念。他主张不以历史长短定文化遗产,而未来文化遗产则是当代人所创造的,能够体现当代特色和创新能力、符合世界遗产委员会所确立的评定标准并能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的实证符号。他认为在未来遗产的创造过程中,旅游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未来遗产的生长点和发展的示范点。创造未来遗产不仅是当代旅游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要求,更是这个时代的责任和目标。没有深厚佛教

7、文化资源的灵山成为一处佛教圣地。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巧妙地运用了佛教的文化资源,“创造新的文化遗产”。无锡把并非灵山所有的佛教文化统统收纳进来,从最著名的高88米的灵山大佛,到菩提大道、转经廊、九龙灌浴、阿育王柱、佛脚印、百子戏弥勒、天下第一掌、登云道等,20多个景点始终围绕佛教文化展开,创造了新的文化遗产。灵山不仅创造了新的现代佛教圣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新的文化遗产。(三)“广种福田”的“佛光山派”佛光山是台湾信众最多、中外闻名的佛教胜地,是南台湾重要的地标之一,有“南台佛都”之号。佛光山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实质上是一个综合型的宗教服务机构,被称为“佛光山派”。佛光山“广种福田”,其特色

8、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化理念佛光山提出了现代化的理念和目标,即“佛法现代化、佛教现代科技化、修行现代生活化、寺院现代学校化”,立意走佛教革新之路。具体目标是:“弘扬人间佛教,开创佛光净土;建设四众教团,促进普世和慈。”佛光道场发展方向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僧众与信众共有,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佛光山坚持传统的修行生活,但在弘法度众上则力求现代化的应用,例如以电视、广播、报纸等方法,让佛教深入每个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开创了“声光化电,摄受众生”新局面。2.社会化回报佛光山创办了兰阳仁爱之家、大慈育幼院、慈悲基金会、崧鹤楼等慈善组织,积极参与福利事业。如1991年内

9、地华东、华中地区水灾,佛光山派发起募款赈济活动,佛光山本山及中华佛光协会暨佛香精舍还联合发起“送爱心到华东”活动,海内外各地佛光协会捐款达新台币八百万元。3.国际化路线佛光山的国际化路线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的:一是广建机构。1997年佛光山在海外的一级机构有74座(如中心、别院、寺院、道场、精舍、学舍、讲堂、会馆等),其中美洲28座、亚洲17座、大洋洲8座、欧洲11座、非洲7座、直属别院3座。至今,已超过了百座。二是弘法演讲。近几十年来,佛光山派越洋跨海,弘扬佛法于世界多国。目前,佛光会已在世界各地成立了百余个协会。可以说,佛光山派为传统的佛教开创出一条新路,带动了佛教在台湾的蓬勃发展。

10、纵观以上三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们的佛教文化资源有所不同,做法各具特色,但在秉承“人间佛教”的宗教理念,追求佛教文化与世俗社会的结合,追求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商业经营方式等方面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已成为一种突破传统、力求创新的共同价值取向。庐山东林大佛净土苑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建设理念:彰显宗教品格,不收朝礼门票,旨在利生度世,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共襄胜举。伏翼诸广大的佛教四众弟子,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参与东林大佛工程建设,自种无上福田;圆满往生资粮,成就无上佛道。建成后的东林大佛净土苑是一个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安养、慈善、佛教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佛教场所,是一个新的佛教发展模式,对净土

11、宗及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东林大佛工程的建设将为人类提供一个精神回归的家园,引导无量的有缘众生,出离轮回的苦海,回归弥陀座下,极乐的故乡,利益千秋、泽被万世!概述:庐山东林大佛位于庐山山麓,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山水相连,是一难得的修身养性之所。弥陀坛城,净宗道场,朝圣胜地,世外桃源,更融汇东林祖庭千余年的净土文化,一个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一方净土即将出现。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的建筑群沿着中轴线布置,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形式,将中轴线的主要建筑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沿中轴线由缓而陟,逐

12、渐上升,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踏阶两侧绿树浓阴,郁郁葱葱,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以表达最终回归西方净土,吾辈众生蒙佛金色手臂接引,得以离开生死轮回,往生到极乐世界,幸快生平。项目概要:项目在既有的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其大佛坐落位置,大佛景区中轴线走向,沿中轴线展开的主要建筑的建筑标高,在基本保持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意向,加以具体化与深入化,使详细规划的主要规划意图得以实现。景区沿中轴线布置,采用中国古代圣山建筑群的经典建筑空间组织方式,将

13、大佛景区按照:山门前区:释迦殿景区:三圣殿景区:观佛阁景区:飞虹桥景区:拜佛台景区:佛座景区七个景区依序展开,建筑空间开合有致,起伏跌宕,其间联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设施等,使整个大佛景区联为一个完整的空间整体,其由缓而陡,逐渐升起,佛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拜佛阶梯层叠错落,踏阶两侧绿树浓阴,郁郁葱葱,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仁慈与宏伟、庄严,渐次展现在香客和游人面前。建筑创意庐山东林寺创于晋,盛于唐。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而唐代是佛教净土宗最为繁盛的时期,唐代不仅建造了大量规模恢宏、造型华美的净土寺院

14、,而且,敦煌唐代壁画中所保留的大量净土变壁画,使我们对唐代净土寺院有一个十分形象的理解,它既是对盛唐辉煌的佛教建筑文化的回忆,也是对盛世佛教文化的向往。所以,东林寺大佛景区建筑以唐代建筑风格为依据,力求准确、全面地再现盛唐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造型与装饰形式,不仅在空间与建筑形式上,而且在装饰细部上,力求充分体现大唐风韵,以体现光大佛教文化,再现盛世辉煌的主题。 山门区大佛景区建筑群沿轴线布置,在轴线南端,与环庐山干线公路相邻,用一个乌头门形式的唐式影壁作为屏障,也作为景区的南部边界。由乌头门式影壁与山门,及山门前两侧作为附属用房配置的厢房,构成一个入口空间。中轴线两侧厢房后为入口区停车场。释迦

15、殿区山门以内有错综复杂的水面、平台、虹桥、和凹字形平面的开敞廊亭及正殿,形成一个略似故宫午门五凤楼的空间,这是一个敞开胸脯欢迎接引性的空间,也是一个表现唐代净土寺院八功德水及亭台楼榭的繁盛景象的空间。凹字形建筑两翼为开敞布置的廊亭,可供游人香客停留驻足,而正殿为天王殿,内供四大天王,弥勒接引佛和韦陀护法神。形成空间序列的第一个高潮景区。这里可以举行宏大的佛教礼仪仪式表演活动。释迦殿景区以凹字形空间、歇山式屋顶、对称布置的廊、亭,及层叠展开的水上平台,唐式万字版勾栏,构成了唐代净土变壁画中西方佛国净土寺院欢快、欣悦的空间场景,为整个景区的佛国净土氛围提供了一个空间与造型上的铺垫。经幢区观佛阁后左

16、右对称布置经幢。虽然,在唐代时这里应该是放置钟楼和藏经楼,但为了适应现代佛教仪规的要求,按地形的空间格局,布置经幢。但经幢的建筑形式应该表现唐代经幢的式样与风格。使经幢成为主要殿阁三圣殿前左右侍立的重要建筑,也成为天王殿景区与三圣殿景区的一个过渡性景区。经幢布置在向上攀登的阶梯两侧,正可成为高踞于上的三圣殿与大佛的前导空间。三圣殿区三圣殿区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中国宗教圣山的空间格局。其主殿高踞于庭院北端的高地上,通过三重台基,和重重台阶到达。庭院前部为一个过殿,其形式为典型的唐代殿挟屋的形式,中间为主门,两侧为侧门。配置相应佛座。挟屋殿两侧通过爬山叠廊与三圣殿相联,形成一个尺度恢宏的大型庭院,并再现唐代净土寺院回廊院格局。廊于处理成透廊,两侧通透,可以透过廊于,尽览廊内外景色,如同为三圣殿罩了一条纱裙,既宏伟辉煌,又神秘幽静。庭院内除了登殿阶道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