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070919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4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5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powerpoint支持的运行程序,能播放声音文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人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大家知道湖心亭位于什么湖上吗?(西湖)对。一提起西湖,大家一定想到了西湖那美丽迷人的风光,想到了很多描绘西湖风光的名诗

2、句,哪位同学来和大家说说你搜集到的名诗句?(学生交流)同学们说得很好,但是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诗句中,却很少有描绘西湖冬景的。那么在张岱的笔下,西湖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去品品他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生示读,规范读音。(1)下面老师找两名同学读这两篇课文,其他同学在读音、停顿上如有不同读法,之后可以举手提出;(2)教师提问,并强调“强饮”的“强”字发音,“雾凇”的“凇”字写法。2学生自读,疏通文意。(1)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大声地读一遍,注意读音和停顿;(2)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每个句子前面都标上序号,并请同学们翻译课文。3提出质疑,共同解疑。(1)课文翻译

3、完了,如有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仍不明白的同学可以举手提问;老师强调“更定”“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更”字的含义;(2)交流在预习中对于课文内容不明白的问题。三、课文赏析1叙事初探张岱情请同学们归纳本文记叙的要素:(板书:记叙)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事件看雪、写人。思考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思考问题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为什么却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明确:本文题目虽是湖心亭看雪,但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是为了写景,更是

4、为了写人,写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板书:写景 抒情)2西冬景雪亦奇(1)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们奇在何处。明确:共有三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分析:张岱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思考问题1:“雾凇沆砀”到底是个怎样的景致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6,想像一下。明确:“雾凇”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它是

5、指冬日里不冻的江水腾起来的大雾,遇到寒冷的空气在树上凝结为霜花,气象学称之为“雾凇”,老百姓叫“树挂”。它是在一定气压、温度、风向等条件下形成的。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水面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

6、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欣赏雾凇图片(多媒体)思考问题2:作者连用三个“与”字,在文中有什么用途?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思考问题1:上句中的“一”和此句中的“一”有何不同?此四种景物在量词的使用上有何特色?明确:“上下一白”的“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

7、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思考问题2:此句哪几种景物是作者实际看到的,哪几种景物是作者想像自己站在湖心亭里看到的?明确:“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是实写,是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是虚写,是作者假设自己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己刚才在舟中行进时的情形。这样虚虚实实,更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2)学生齐读写景的句子。(3)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是雕琢。(4)简介白描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

8、方法。3、共赏奇景品雅趣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4、品读课文再梳理(1)教师对本文内容作小结并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生在音乐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四、拓展延伸将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