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驻波实验报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05921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波驻波实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波驻波实验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波特性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测试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正确使用实验仪器。2、了解微波信号源的工作方式及信号的检测方法。3、熟练掌握交叉读数法测量波导波长的方法。4、了解测量线调整和使用方法。5、通过测量观察测量线终端接不同负载(短路、开口、匹配负载、晶体检波器)时系统中 形成的驻波分布情况。6、掌握直接法测量负载驻波比。二、实验原理微波测试系统微波测试系统通常有同轴和波导两种系统。同轴系统频带宽,一般用在较低的微波,频段 (2cm 波段以下);波导系统(常用举行波导)损耗低、功率容量大一般用在较高频段(厘 米波直至毫米波段)。微波测试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如图 12 所示。图1

2、2微波测试系统PX-16频率计框图中的频率计准确的说是一种谐振式波长表,是利用微波谐振腔体制作而成,可分为吸收 式和传输式两大类。在实验中,当吸收式波长表与信号源产生的微波信号频率共振时,将从 电路中吸收最大的能量,此时,系统中通过波检波指示最小,在表上可以直接读出其共振0值。本实验时采用一种吸收式频率计,测量频率范围为8.2GHz1 2.4GHz,利用圆柱形 谐振腔的工作原理,直接标记频率度,在用它测量频率过程中,只需要缓慢旋动套筒,当在 选频放大器上观察到信号大小发生变化或者在示波器上观察到吸收峰时,可以确定此时圆柱 形谐振腔的固有频率与系统的工作频率相同,从频率计上读出的频率值即为信号源

3、的工作频 率。读取频率值时,在两条水平线之间读取竖向红线处的频率值TC26 测量线是属于波导型测量线,它是利用波导宽边正中间壁电流分布的特点沿纵向开槽,外加探针 通过开槽深入波导系统中提取能量。在测量线上有确定探针位置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时,旋 动旋钮,移动探针,探针从波导中提取的能量通过微波检波器进行检波,从而可以用示波器、 选频放大器或者直流电流表进行检测与指示。通常探针的穿伸度及调谐装置均已调整好,不 宜轻易变动。晶体检波器为了提高对微弱信号检测的灵敏度,需对微波等幅波信号或者方波调制信号进行检波。未 经调制的微波信号经检波后变成直流电流,此时可用检流计或微安表直接作为指示器 选频放大器1

4、KHz 方波调制的微波信号经检波后,得到 1KHz 的方波信号,需用选频放大器作为指 示器。选频放大器是用来放大和测量微弱低频交流信号的低噪声精密测量仪器,配合微波测 量线使用可测量波导系统的驻波系数。XF-01、YM3892、DH388A0等选频放大器是目前常 用的几种国产选放。除了可对电流或电压进行直读测量,还具有分贝读数以及 1-4(或 3-10) 驻波比刻度线,因此可以很方便地直读小反射器件的驻比。通常将输入量程衰减器至于 50dB 或 60dB 档处,以确保检波器工作于平方律检波。其频率微调旋钮用于调节选放回路 的谐振频率,当其与信号源调制频率相同时输出最大 功率计用来直接测量连续波

5、或脉冲调制微波信号平均功率大小的仪器 短路板在微波测试系统中实现终端短路的微波标准器件。匹配负载在微波测试系统中实现与系统匹配的微波终端标准器件驻波分布特性试验测试框图电流值 在实验中测量驻波被比测的件方法是直接法,所使用的一起是选頻放大器。在选頻放大器上,有驻 波比指示的刻度线。直接操作的具体步骤如下: 在终端接上被测负载,然后将测量线的探针移到测量线中间部位的某个波腹点;通过调节可 变衰减器,将波腹点的电表指示值调整为满刻度,在信号源、衰减器等系统状态都不变的条 件下,接着将测量线探针移到波节点的位置,这时读取选頻放大器上驻波比刻度线所对应的 值就是终端负载驻波比的值。当驻波比在 1.05

6、S1.5 时,驻波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不大 且不尖锐,加上测量线本身机械不平度的影响,因此不易测准,为此,可移动探针到几个波 腹点和波节点记录多个数据,然后进行平均。取平均的方法有几种。这里列出两种,可任选:i +1+.+111CS=或 S=一种计算,在平方律检波情况下:,I + I + + Imini min2min n必须指出,在尖锐驻波比测量时,探针导纳的存在将对测量造成较大误差,因此应尽量减小 探针插入深度,以保证测量准确度阻抗测量的基本原理根据以上实验,传输线驻波分布情况和终端负载主抗直接有关。由传输理论可以证明单口波 导元件的归一化阻抗Z l + jX l与传输系统的波导波长入g,

7、驻波比S和驻波节点距终端距离 d 有下列单值的对应关系式:minR =sL S2COS 2卩d . + sin2 卩d .minmin(1 - S 2 ) c t 卩 gd mS 2 ct 2嗣 d . + 1m i n而负载归一化导纳Y = G + jB为:LLLG =sLS2 sin2 pd+ cos2 pdminminB 二(s2 -i)ctgpd .mmLS2 +ctg2 pd .min易于求得归一化负载阻抗与驻波比S和波节点相位pd之间更为简洁的关系为: minZ ” = 1- jSt命d .in-LS - jtgpd .min由此可见,单口元件阻抗测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驻波测量的问题

8、,当将测量线的输出端接上待测的单口元件,分别测出沿线的S,波导波长入g和d之后,阻抗测量的问题也就解决min了。根据传输的图解法原理,还可以利用阻抗原图或导纳圆图,根据测得的S,d 和入gmin来求解单口元件归一化Z或Y .LL2.5.3 膜片介绍理论分析表明:当膜片厚度t满足8 t时,它的等效电路为一并联的导纳Y = G + jB(6是金 属膜片的趋肤深度),使传输引起不连续。(a)膜片有电容作用,故称为容性膜片,(b)膜片有电感作用,称为感性膜片。由于膜片的损耗极小,通常把它们的电导分量G忽略,而电纳 B 在一级近似下可以表示为:容性膜片:B弓lnc叫)g感性膜片:B二牛ctg2(鴛)三、

9、实验步骤波导波长的测量1. 监察系统连接的平稳,工作方式选择为 1KHz 方波调制,使信号源工作与最佳状态;2. 対实验系统中的元器件的功能做一定的了解,并对各个器件的使用方法作进一步的熟悉 和掌握;3. 通过信号源上的频率调谐旋钮调整信号源的工作频率,并用直读式频率计测定信号频率, 使信号源的工作频率0 为 9370MHz ;4. 测量线终端接短路板,使系统处于短路状态,选择合适的驻波波节点,一般选在测量线 的有效行程的中间位置,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检波指示值(0 或 0),然后按交叉读数法测量波 导波长。测量三组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波导波长的测量值。驻波比的测量保持工作频率不变,按 2.3.

10、2 的步骤,分别测量终端短路,开口,匹配时的驻波比。 阻抗的测量容性膜片和感性膜片的驻波比按上的方法测量。元件的测量:1. 将端口短路,旋动旋钮,找到一个合适的波节点,记录相应位置 dT;2保持旋钮不动,接上测试元器件,旋动旋钮,远离端口,找到此时的第一个波腹位置dT;并记录四、实验数据及处理波导波长的测量数据dld2d31158.10135.90113.442153.06130.60108.22d155.58133.25110.83九g44.6644.84求得九=44.75,波导的理论计算有:m = 1, n = 0则可以得到波导波长的理论值(其中0 = c/fO,g九g =九0a = 22

11、.86mm)-2 =44.78966mm;1-(九0 / 2 a)则相对误差为 0.0887%可以看出此次试验还是很理想的,误差不会太大 驻波的测量短路开口匹配S1.36111对于短路情况下,经金属导体L的反射后,将形成出纯驻波,而出现波节为零的情况,于 是其驻波比为无穷大;2. 对于开路情况,信号源发出的微波未被反射,所测到的就是原始波的驻波比。3. 在匹配情况下,入射波与反射波干涉相消而使驻波比为1,这时为行波,但实际情况, 指针会出现微小的摆动,这可能是由于反射波没有全部被吸收。膜片归一化电纳的测量SdTdTdminRLXLGLBL容性膜 片1.16088.4494.365.920.14

12、7-0.07410.19080.0988感性膜 片1.449106.4217.980.039-0.15230.07420.3173由上表知容性膜片的阻抗和导纳分别为ZL=0.147-j0.0741YL=0.1908+j0.0988感性膜片的阻抗和导纳分别为:ZL=0.039-j0.1523YL=0.0742+j0.3173五、思考题1. 测量待测元件驻波极小点位置时,是否必须在“等效截面”的左端?为 什么? 必须得在“等效截面”的左端,我们要找的是端口第一个波节,而短路时,在端口处是此时驻 波的波节,当换上膜片时,端口第一个波节肯定在左边,相应的“等效截面”也应该向左移2. 实验中当测量线终端开口时,驻波比不为,为什么?答:对于开口波导,其负载阻抗Z 则G二1又根据r的定义得r二*,则按理论推算开LL1- G口波导的r应无穷大:但实际无法实现全反射,因此其驻波比不为无穷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