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020158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谈学生能力的培养(黄华双) (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黄华双【内容提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创新史,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便要促进人的发展,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和特点。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发掘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创新因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要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学会创新,努力构建具有生命灵气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 创新 培养 数学 营造 发掘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质是一部创新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创新智慧的火花。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

2、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便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我们理应担当起这份历史的重任。创新包括创造、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三种形态。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是个人或整个社会的前所未有,它是创新的最高层次。而中小学生的创新则普遍表现为对前人经验或思想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对自身而言,是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生和获得,是对自身的超越,是一种个人的前所未有。创新意识是一种主动地发现问题、深究问题的心理趋向。它是创新活动的起点,使人们产生创新活动的动机。创新潜能要借助创新意识才能释放出来。创新精神是指在创

3、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品质。它是创新活动的支柱,是创新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创新能力是进一步创造、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各种能力总和。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活动就等于空想。创新能力的获得要依赖创新意识的唤醒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数学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诚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培养创新能力得天独厚的土壤。首先,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看。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高度的技巧性,这些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与人的智力潜能、创新潜能的开发息息相关,给学

4、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最能直接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类比想象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字处理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这些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只有借助对学生进行以上能力培养,才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质的飞跃。再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堂课教学已成为师生生命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闪动着师生生命的灵气。数学学习方法中的多向比较、类比联想,计算学习中的速算巧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几何学习中的注意观察、动手操作,应用题学习中的一题多解、条件不唯一、问题多向、答案不唯一等等,对

5、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沃土。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分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从而忽视了创新潜能的开发。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前提下,教师依纲据本,学生惟师是从,共同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和解题程序,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往往漠然视之,甚至视为无稽之谈,创新潜能在不断演绎的题海战中被泯灭。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确

6、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都使基础教育真正回到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内容到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成为可能,变为现实。二、营造良好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传统的课程教学明显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教学基础,先教后学。只强调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家长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学应是师生交

7、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应共同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双方的创新潜能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掘。所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我们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气候”和“土壤”。1、树立民主思想。教育的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因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而难以解开的一个心结。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弯下腰,低下头,走进学生的中间,真情善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完全

8、接纳学生的独特个性行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体验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激发创新欲望。2、实施差异教学。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都会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数学素养。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这种差异,而且要尊重这种差异。把差异作为教师施教的基础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在目标、方法、评价上体现层次性,给不同的学生创设各种适宜的机遇,使之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吃力的学生,要善于针对不同儿童特点,把握时机点拨诱导,用热情、耐心和期待,唤醒他们的自信和求知欲望。3、展现教学魅力。如果说

9、教师的博爱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那么学生的尊重则源于教师教学的魅力。既有博爱和自由,又有尊重和魅力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教师首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努力成为富的人格魅力的人。然后,要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活动吸引力,是优化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三、发掘创新因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教师要根据这一要求,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

10、,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情境,引导参与,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更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现、形成过程,从中获得创新的初步体验,品味创新的乐趣,从而不能断勃发创新激情。“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抽象、理性,离学生生活较远。如何让学生摆脱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传统学习方法,亲历这一概念的产生过程,从而深层地理解掌握概念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潜能的着力点。我大胆地尝试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经验的机会,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创设合作交流的舞台。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别给他们提供一张长方形纸、一个苹果、一根米尺、12颗糖果、8枚硬币、6个图片的学具袋,要求他们采用“折一

11、折、切一切、分一分”的操作方法,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样,不仅让学生亲自感知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的准确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夯实创新能力的基础,我设计了“观察比较大胆猜测实验论证总结概括”的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发现知识。首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让学生感知”等底等高”;接着猜测它们体积的关系,除了大小有别外,是否还有什么特殊关系;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论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师生通过讨论、判断、辩析,总结概括出“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实践证明,这

12、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探究中,不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学会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创新始于问题。数学问题在知识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构成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解决的心理需求和积极探究的心理趋向。适时提出一些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问题加以诱导,是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我在数学活动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3个空瓶可发换1瓶汽水,现有10个空瓶最多可换几瓶汽水?”有学生脱口而出:“三瓶!”我进一步诱导:“有道理。还能多换一些吗?用学具摆一摆。”学生立即调整思路行动起来。有学生兴奋地喊到:“最多可换4瓶!”当学生刚刚顿悟后,我又抛出第三个问题:“现在

13、还剩下2个空瓶,有办法再把它们利用起来吗?”学生们七嘴八舌,一番争辩后,有的学生想出了先赊喝一瓶,再归还3个空瓶的办法,又多换回一瓶汽水。这样,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教师不断推波助澜,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倍感创新的喜悦,给课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总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长期坚持不懈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课内外结合,发掘各种潜在因素,创设良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产生创新的欲望,推崇创新,学会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让课堂与生命齐飞,让智慧与创新共生!参考书目:(1)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周 鸿: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版(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改革者对话2002年9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