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99005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地理论文: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区域地图的教学策略摘要:中学地理区域地图教学,应重视学生读图指导,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要求学生作好地图笔记,掌握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图文互换、图形创新能力。关键词:中学地理;区域地图;教学策略图像作为地理知识独有的综合信息载体和必要的教学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区域地图主要包括地形图、政区图、山河与气候等自然地理分布图,资源、能源、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分布图等等,它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原理应用的基础。那么,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掌握区域地图呢?笔者谈谈浅见。1、指导读图方法,培养用图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

2、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如读图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区域分布图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下面几方面中尽可能获得多种信息:地理位置;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用图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准确、灵活运用图像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析图是目的在于用图,用图的结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又丰富并验证了读、析图的内容。因而用图更为关键。1.1 要选准图像。如:解答中国地形特征规律时,要懂得选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1.2 培养学生运用图像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学到地理上五带分布时,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公转图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叙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就运用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图得出我国越往北气温越低的变化规律。运用图像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象图了解天气状况,根据交通图、旅游图了解道路出行、景点状况。1.3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图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敢于提出假设、敢于有不同意见,

4、敢于用不同方法解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向用图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分析地球公转图时,结合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示意图说明地球四季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夹角成90度时地球就没有四季变化的这种新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提出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始终在变化时,地球将会怎样?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设想,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2、狠抓“地理位置”,强化空间概念2002年全国高考地理第36题,以我国西北和中亚部分地区地图为载体,考查河流补给、降水、盐度分析、国家判断等知识中,是一道很典型的“应用”题,但考生答得并不好,许多评卷分析文章都认为,造成第36题错误出现较多的

5、根本原因之一是很多考生读图能力较差,缺乏必要的空间概念。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地理位置的判读。根据图中所示的经度(76-84e)和纬度(44n),判断本区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欧大陆内部。再依据图例和等高线分布,分析得出本区山川大势、东高西低,尤其是东部多高大山地。同时结合国界,判断丁图是中国西侧的邻国。只要抓住这三个位置(经度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此题便迎刃而解了。3、作好地图笔记,加深地图记忆这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用钢笔作笔记,以帮助学生准确落实各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扩大地图信息量,读懂地图所隐含的地理信息,使读书、读图、绘图和填图四者统一起来:描出轮廓和线条。勾画

6、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或打上斜线,描出线状物等。可落实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范围、方向、长度等。标出地理事物成因的文字和符号,可深化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如在欧洲西岸标上“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及其流向、“风带”及其风向,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用关键符号画出图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目的是明确记忆和复习的重点。如将容易写错的地理事物名称圈注或作下划线,以便看准,避免重新犯错。补充新的事物,目的是适应地理事物的变化,较快接受地理新信息。如图上只写地理事物名称,要求学生画出其范围;新出现的地理事象(重大事件、新建铁路等)在图上相应位置标出来;更正地名或填上相关历史地名。写出读图记录,目的是及时记下所看

7、所想所问的问题。如图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图中的疑难点等。这样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回顾时,地图笔记能再现原来记在地图上的大量信息,明确记忆重点、难点。4、多思并用地图,学会归纳总结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因素的结合和联系,都可以通过区域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一图多思。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有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什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如“欧洲温带海洋性

8、气候分布图”既可以从中读出其分布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又可以与北美洲同类气候分布图比较,得出其差异及形成因素。还可以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水系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地理知识,区别不同区域的异同点,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交叉运用各类区域图进行对比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概括规律。如观察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山地迎风坡等),再考虑和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澳大利亚和巴西东部沿海地区),从而总结出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可以向较高纬度方向伸展的结论。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能力。5、图文互换、创新,升华学科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