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认识论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89998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认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讲:认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讲:认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讲:认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讲:认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认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认识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认识论公式: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实践第一部分:联系与发展、规律(如何认识世界)考点一、不同学派在认识论上的观点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创造,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是主体的内心体验。二、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消极、被动的认识)考点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二、唯心主义:1. 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检验的东西。3. 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先验论。三、唯物主义:1. 认识路线:从物

2、到感觉和思想。2.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直观反映、能动反映)3. 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点:唯物主义反映论、可知论。四、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唯物主义是反映论;唯心主义是先验论;所有的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考点三、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与区别:(马克思主义代表辩证唯物主义)一、共同: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二、区别: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特点:慕写性、创造性。能动的反映论是慕写和创造的统一;只承认慕写,否认创造是直观反映论;

3、只承认创造,否认慕写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从而科学揭示出认识的本质;例:“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一一认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2.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机械)反映论。直观(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消极、被动的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和接受。“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例: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如:实践主体3. 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机械(直观)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是能动反映论。三、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4、严重缺陷:1.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缺陷补救:一一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2.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 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缺陷补救:一一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多次反复的过程。考点四、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最显著的观点。(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例: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观点是能动的反映论一一(错)1.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2. 主体、客体和中介是构成实践活动的三个要素。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

5、切对象;3. 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唯一途径是实践。4. 认识主体与客体最基本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5. 认识活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例:反映论必然是可知论。一一(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实践水平的提高;例: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一一(错)实践起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中发生的。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和需要。(一)认识源于实践,认识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去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纸上谈兵/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指尚书“饱受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格言的理解不同的;”“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二)实践出真知,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操千曲而后知晓,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吃一堑,长一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是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不能说唯一途径,因为途径是多方面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从根源上讲;但从时间上讲,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都晚于实践一一(错)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

7、流的关系。例: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 一致的是(D)。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C.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蕴含的哲学道理是实践 出真知。D项“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指只有经过大量实践才能获取 真知。两者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B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C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指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然后才能大有可为, 施展作为。一一原因与结果。A项是强烈干扰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

8、不能取 得真知。该句侧重“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点很重要,可以以此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需要和研究课题;(二)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研究工具;(三)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智力是人按照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一一恩格斯。3.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一)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二)实践的特性: 直接现实性;(与认识活

9、动相比)实践高于认识的原因: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认识一一你们仅是知道了,而我却做到了/心动不如行动;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过程是意识发挥能动性的过程;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 下进行的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 服务,是认识的价值的最终实现。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会对实践起到推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2. 错误的理论和实践会对实践起到

10、阻碍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一一列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考点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理论本身一一唯心主义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主客观相符合)和实践的特点(直 观现实性)决定的。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1.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确定性是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斗争;(1)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离开了实践,再没有别的标准。(2)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

11、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的条件性。(1)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总是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 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2)即使是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例:“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错) 解析:实践标准不收主体变化的影响。考点六、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一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实验(科学文化实践)2和3是在1的基础上产生的;考点七、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一、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人

12、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基本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运动。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认识是从抽象到具体,不是从理性到实践。二、人具体的认识过程一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实践认识实践(注意,不是:感性认识一一理性认识一一感性认识)1. 第一次飞跃:感兴认识到理性认识(一)第一次飞跃的条件:Q丰富的感兴材料;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对感兴材料加工、制作。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二)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外部联系的认

13、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内容现象;形式一一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知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即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的整体属性;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点一一具体、生动、形象、直接。其中,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三)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 的认识。是深刻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内容本质;形式一一概念、判断、推理。特点一一抽象性、间接性。(四)感兴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统一,统一于实践。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

14、为基础。坚持了这一点,就 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 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两小儿辩日”的启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的成分;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兴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对感性认识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错误观点:理性认识是感兴认识的总和;(五)割裂感兴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错误观点

15、 片面夸大感兴认识,否认理性认识是经验论。一一经验主义犯了类似错误。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片面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兴认识是唯理论。一一教条主义犯了类似错误。2.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一)第二次飞跃的条件:Q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要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Q必须把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和要求相结合。Q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方案)正确的理论在具体化为群众性的大规模实践以前,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试验,要有 正确的实践方法。(二)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加重要的原因:只有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