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885785 上传时间:2022-09-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新编精选.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给最好的自己!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 时间:20XX年X月X日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师生互动的内涵 时间:2021-06-12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交往性和活动性、人本性等特征。师生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良好互

2、动机制,从而达到和谐良性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师生互动 教学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抽象,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较为枯燥乏味,但又是全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马列主义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不能和谐共进,较易产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创新教学方式,形成互动教学机制,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本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社会对人

3、们的思想品德要求,通过教育者的教和受教育者的学相结合,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对象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精神交往实践活动展开、延续、发展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教育性交往与活动体现着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身的精神交往和对话,没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自觉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现代思想教育过程的基础。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和作用,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强调交往与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4、中的基础性地位。也就是说,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交往、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使教育者的组织、策划、引导与受教育者主动地参与、体验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真正做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二)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特征 1.交往性和活动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合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情”“意”为基础的动态性发展的过程。离开了交往和活动则无法想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交往性和活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中形成,又通过

5、交往和活动表现出来的。这里所说的交往,是指通过语言等各种媒介进行的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的基本实践方式;活动是指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基本行为方式。早在20世纪中叶,教育心理学界就对交往和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前苏联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认为,活动是意识和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品德发展的基础。教育性的交往与活动加速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规范和保证了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并对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延时、持续的影响作用。 2.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价值取向,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思想

6、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社会性,它生存、发展于社会之中,受到社会制约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社会性。但我们也不宜无限地夸大这种社会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当在协调个人的关系方面,尤其在协调个人的自我关系方面更多地发挥它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应该逐渐地更多地考虑如何使个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满和完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主体意识得到积极发挥;通过提升个人的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发展促成社会进步。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致被教育对象视为“异己”的

7、力量,才能使人自觉自愿地接受。 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功能性的转变,使之成为教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实践过程。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保护个人的自尊心,尽可能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需要,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自我教育。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反映了人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师生互动的内涵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通常所说的互动是相对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

8、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特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应如何理解其内涵?对此,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解释。 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主要从师生互动中的师生间关系来理解师生互动的内涵。一些研究者从哲学认识论出发,认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主客体关系。有认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还有师生双主体说等观点。总的来看,这些观点多从主体和客体相对立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分析师生间关系,师生互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或教师为主体或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间的一种相对作用

9、和影响。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而非对立性的,很难用主客体简单地解释。教育则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此,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关系,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而不是把双方看做是某种物品的“我它”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把教师和学生都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是十分可贵的。致自己的励志语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