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7832070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河之舞教学设计朝阳教师研修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河之舞教学设计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工人子女小学李昕蔚(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设计思路:大河之舞是爱尔兰著名的大型歌剧,也是风靡全球的踢踏舞经典之作。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我把踢踏舞的节奏作为主脉贯穿整个课堂。在整首舞曲中, 同样的旋律在不断地重复着。 但每一次旋律出现的时候, 舞蹈演员都会采用不同的踏击方式, 舞步越来越快, 节奏变化越来越丰富, 这也让欣赏者的情绪随之越来越兴奋, 越来越激动。 在整个教学中, 我设计了感受节奏表现节奏创造节奏成品展示这一层层递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舞曲的旋律总在学生的耳边不断回响,同时也达到了记住舞曲主旋律的目的。本节课,我

2、选用了小提琴作为课堂教学乐器, 既尊重了原曲本身就是由弦乐演奏这一特点,也便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加密切地交流。我力求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能够真正地喜欢踢踏舞这一艺术形式, 为课后进一步欣赏、探究这部大型的艺术盛宴作好一个入门的引子。教学目标:一、感受踢踏舞的热烈情绪,在欣赏旋律的同时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快感。二、能够积极主动地表现、创造音乐节奏。教学重点:一、听辨舞步的节奏变化。二、跟随音乐即兴敲击节奏。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踢踏舞的录像、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教师课堂乐器选用小提琴,能够与学生灵活交流。23把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探究和交流。教学

3、过程 :一、课前游戏模仿节奏的游戏。【设计思路: 通过模仿节奏的游戏, 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并将新授的部分节奏作了一个有效的渗透。】二、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三、听辨导入播放踢踏舞录音,学生猜声音。【设计思路:用猜声音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四、简介踢踏舞的发展,出示课题1踢踏舞起源于 18 世纪,是当时的美国黑人在闲暇时做的一种脚下的游戏。2这种游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所喜欢,到了 19 世纪,踢踏舞被正式搬上了舞台。播放美式踢踏舞视频,学生谈感受。播放杨丽萍的雀之灵 ,学生观察并谈出两种舞蹈的区别。3目前,踢踏舞已经风靡全球,它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舞蹈,但

4、最为著名的就是爱尔兰的大河之舞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知道踢踏舞最初是玩出来的, 这使孩子们更乐于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使他们情绪放松,为后面的即兴创编做好铺垫。其次,通过观察美式踢踏,并与雀之灵相比较,引导学生谈出美式踢踏是自由、随意的风格;踢踏舞非常注重脚下的节奏变化; 踢踏舞演员不仅仅是舞蹈的表演者, 同时也是舞蹈音乐的演奏者。 】大河之舞 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 里菲河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 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一样。【设计思路:介绍里菲河,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五、欣赏大河之舞经典片断1感受舞蹈内容(1) 整体感受播放大河之舞。学生思考并谈论这段爱尔兰踢踏带来的感

5、受,及与美式踢踏的区别。(2) 感受旋律a老师用小提琴演奏主旋律;b学生跟随琴声哼唱旋律;【设计思路:课堂上,学生只要能够跟随教师的琴声把这段旋律用“ la ”音模唱下来就可以了,不需要演唱乐谱。选用小提琴作为课堂乐器,是出于两点考虑:1这段旋律本身就是弦乐演奏的; 2小提琴很便捷,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演奏,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听音乐,找出主旋律在舞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六次 )2表现踢踏舞的节奏(1) 旋律在不断重复着,但每一次音乐的出现,舞蹈演员都采用了不同的步伐,因此也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听辨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蹈演员分别踏出了哪些节奏。 【设计思路:课件中的图谱很形象地展示

6、了旋律出现的前四次舞步的变化, 通过图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节奏越来越丰富,速度越来越快。 】(2) 按照旋律的节奏用接龙的方式敲击第五次和第六次出现的主旋律。第五次:每小组敲击两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一次;第六次:每小组敲击一个小节,四个小组循环两次。教师一边拉小提琴,一边引导学生敲击旋律的节奏。3、即兴创造节奏。听音乐,学生即兴敲击,全班形成多声部节奏的演奏。【设计思路:创设平台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创编节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4、成品展示跟随大河之舞视频,全班共同表演。( 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设计思路:拍手跺脚跳简单舞步拍桌子这一连串越来越激烈的

7、表达方式,使学生体会到观众的情绪随着踢踏节奏的变化,越来越兴奋, 越来越激动。】向学生介绍这部大型舞剧还融合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元素, 如歌剧、音乐、弗拉明戈舞、芭蕾以及现代舞的精华,鼓励学生课后到网上下载完整的视频进行观看。六、拓展内容播放西藏踢踏舞扎西德勒 。学生一边谈感受,一边随音乐拍击节奏。【设计思路:一段藏族踢踏舞不单单是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更是让他们知道有关踢踏舞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探究。 】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踢踏舞带给我们的热情与快乐。为学生提供“踏破铁鞋”网站网址: http : wwwtapdance comcn【设计思路:网址的提供,使学生在课后

8、可以继续浏览观看有关踢踏舞的更多的知识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有效地将课堂内容延伸至课堂以外。 】学生踏着踢踏舞的节奏走出教室。大河之舞教学评析【专家点评】点评人:于伟刘东升这节课首先树立了 “踢踏舞是舞者在奏乐” 的观点。老师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避开踢踏舞的舞蹈学习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根据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蹋踏舞所特有的节奏特点, 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 把节奏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切入点, 以节奏为主线, 围绕孩子对踢踏舞节奏的感受和体验、 模仿参与、团结协作和创造拓展进行教学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只是让学生感受了节奏、表现了节奏、创造了节奏、组合了节奏,而且是通过节奏的

9、学习聆听了音乐、学习了音乐、了解了音乐。课堂环节清晰,设计合理,教具运用准确,真正做到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不断的修正中,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善于等待学生, 等着学生发现问题, 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 教师整节课都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的表现和感受。 教学设计符合音乐的特点, 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始终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有序地进行着音乐的活动、 音乐的创造,是音乐在引领着老师和学生。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已经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行为中,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着、 创造着快乐, 这种快乐在孩子们走到台下的时候还在延续着。教师以小提琴演奏、 伴奏和学生敲击节奏的方法, 让学生

10、真切地感受和体验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高超的小提琴演奏和与学生近距离的情感交流,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得到极大增强。用手替代脚,由不会到会,很快准确地敲打出 大河之舞的强烈节奏,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强大魅力。 这节课小提琴作为课堂教学乐器的选用, 既尊重了由弦乐演奏的原曲, 又利用了它操作灵活的特点, 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道音乐沟通的桥梁,使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中国藏族踢踏舞扎西德勒的呈现,既拓展厂本课知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还巧妙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踢踏舞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

11、用。【同行点评】1小学音乐鉴赏课大河之舞教学点评张甜梦来自于山东烟台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李昕蔚带来的小学五年级音乐鉴赏课, 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学生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的乐大河之舞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 这是一节为小学五年级设计的音乐课, 趣。即本文我主要从一个方面进行评述, 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这节课的优点很多, 她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之中通过游戏的其设计的音乐练习环节基于本年龄阶段学律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式、使他们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兴趣,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其现有的知识水平, 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问答。 一、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教学

12、老师就以模仿节奏的游戏方式引入。她用手在桌子上先拍整节课的刚开始, 击一个简单的节奏, 让学生跟着学, 进行节奏模仿练习。后来到第二、第三、第但是可以看教师会做一些力度、速度和节奏型的变化,四次的节奏模仿练习时, 这种简单的游戏式的节奏练习非常吸引出来,学生依然可以很准确的拍击出来。 小学生的认知活动具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其中。心理学中指出: 学生的兴趣,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就应该非常注重学生学习兴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有随意性,非常符合小学生李昕蔚教师采用的游戏的方式,趣的提升,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能激起孩子们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最简单

13、的节奏练习中学由简到繁, 而且其节奏模仿游戏, 这也同时体现了奥尔夫教学理念中所提倡的教学要遵循 “小会了较复杂的节奏。 教师通过简单的节奏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不管怎样,苗长成大树”的教学原则。的主动参与,使他们在玩的游戏中,不仅获得了快乐, 而且也获得了知识。二、练习环节设计基于每个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 设计了一些音乐练习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非常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心理发展特点和现有的知识能力设计的。 节。这些练习是考虑了学生生理、教师再放一个新的旋的主旋律并哼唱了几遍之后,当学生听了几遍大河之舞让学生听让学生说出这是否就是刚才所听歌曲的主旋律;老师放整段舞曲,律,1期 3 年第

14、 2014 登载于音乐时空出主旋律在整个舞曲中出现了几次。曹理所著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中指出:通过调查,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每年都在迅速发展, 到高年级阶段, 学生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李昕蔚教师所设计的让学生听旋律的反复次数以及旋律的不同练习,其设计理念就是基于这些理论基础的。 设想一下, 如果教师根本不顾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练习环节的设计, 那课堂会是一个怎样的如此尴尬的局面。但李欣蔚教师的这些练习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知识能力水平, 使学生能带着新奇的目标进行思考,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答题。三、教学中运用律动和声势活动在整个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奥尔夫的声势教学法。如:在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拍击桌子进行节奏模仿练习; 进行舞曲主题旋律学习时,会让学生采取跺脚、拍腿及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表现节奏的强弱和变化,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生本来就好动, 他们自己参与体验的音乐活动会使他们的兴趣大幅度提高。 李昕蔚教师巧妙的使用了这些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 激发了他们的乐趣, 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了游戏般的教学活动之中。四、肢体语言、面部语言和声音语言运用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