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78062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风险的审计识别方法及对策研究 一、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我国外债风险管理微观根底薄弱,外债企业风险管理滞后。 由于我国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这种模式容易弱化企业对外债的责任约束,防范风险的意识相对淡化。据2022年初的权威调查显示,外债企业风险管理状况分为三类: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占55%;进行了风险管理,但比例不大、方式单一的占27.5%;进行相对完善管理的占17.5%. 本次调查中,约有12%的企业在举借外债时很少考虑外债风险问题;88%的企业在举债时考虑了外债风险,但仅有50%的企业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

2、负责外债风险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表达在: 1.企业对外债风险管理意识淡化、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责任心差,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 2.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不能到达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 3.外债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强、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而且和国际金融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多数企业缺乏熟悉国际金融及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人才,企业财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 4.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方案经济下形成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根

3、本转变,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尚停留在简单的资金往来、会计处理上,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运用“借低还高手段降低外债本钱比较直观,较容易得到企业决策层的支持。但对诸如交叉货币掉期等外债保值避险工具的运用及效果就比较难于理解和评价。 (二)外债结构不合理,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债务本钱高,客观上增加了归还外债的潜在风险。 在我国借用外债的来源构成中,主要是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前两类贷款一般都具有援助性质,贷款的特点是利率比较优惠、使用期较长。而国际商业贷款属于一般的国际信贷,利息率由市场决定,通常较高,贷款期限也以中短期为主。因此,假设国际商业贷款比重偏大,

4、那么势必增加债务本钱,增大风险。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贷款的增长,但在我国外债中,外国政府贷款所占比重根本没有大的增长变化,而国际商业贷款比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以2022年为例,国外政府贷款占约13.13%,而融资本钱较高的国际商业贷款在50%以上(见表1)。 (三)外债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归还能力。 外债的有效、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增强其偿债能力。关于外债的利用效率,可以用外债的增长速度与gdp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如果gdp增长速度快于外债增长速度,那么说明外债利用效率高,偿债能力增强。反之,如果gdp增长速度低于外债增长速度,那么说明外债利用效率不

5、高,偿债能力减弱。比较我国的外债与gdp的增长速度(见表2),在1990年至2022年的13年间(扣除2022年),外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8年,低于gdp增长速度的年份有5年,这说明我国外债利用的总体效率不高,潜在的偿债能力较弱。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和汇率等根底金融变量的波动会导致我国借用外债的单位面临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增加财务本钱。这主要包括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外债的汇率风险是指对外举债因汇率波动而引起的损失。汇率风险是通过外债币种结构来传导的。由于外债从举债到偿债之间有一段时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汇率变化莫测,因

6、而汇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汇率风险理论,外债币种结构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较大。我国外债主要集中于美元和日元,债务负担的风险分散没有很好地表达多元化原那么,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变化可能造成债务风险,增加我国的债务负担。尤其是日元债务,因其所占比重偏高,而在我国的出口结汇中比重偏低,近年来日元汇率起伏跌宕,不确定性增加,使我国外债承受了较大的汇率风险。例如,1990年至1992年的3年间,我国共归还日本政府贷款161.7亿日元,假设按日元对美元145:1计算,折合1.1亿美元,比按借款时汇率折合的0.7亿美元多支付0.4亿美元,债务负担增加了0.6倍。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受到市场利率波动影

7、响,使借用外债单位增加财务本钱或损失了盈利时机。对于借用外债的单位而言,如果在归还债务时利率上涨,那么浮动利率债务的利息本钱相应上升,超出了借债时的本钱预算;相反,假设利率下跌,固定利率的债务无法享受到利率下跌所带来的利息减少的好处,损失了盈利时机。 (五)债务费金配置机制不合理,监督约束弱化,增大了偿债风险。 由于外债管理体制的多渠道和多部门管理,外债的立项、审批、引进、使用多头进行,各部门的权、责、利没有明确,加上各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信息交换,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缺少应有的监督,形成了外债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混乱现象。首先是外债申报、审批部门只注重向上级分管部门报工程,跑批件,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情

8、况很少过问,从而也谈不上监督管理。其次是引进的外债工程,根据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专业银行和职能部门的信托投资公司,对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资金使用方向不能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有的地方对本地外资引进的数量和工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更谈不上有效监督。再次是工程使用单位对外债资金建设性和非建设性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缺少监督,尤其是对外债资金采购设备的质量和价格缺少了解,也谈不上有效监督。 二、中国外债风险管理和躲避的对策 从国外金融风险防范的实践来看,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实行双层风险控制,即政府和外债企业协调配合,双管齐下,灵活的协调外债的借人、使用和归还,到达“本钱最低、适度规模,风险最小

9、、效益最正确,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 (一)强化外债企业风险监管,提高大中型企业的外债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外债平安是国家整体外债平安的根底。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为确保对外归还,对外筹借中长期外债一直实行窗口制,主要由财政部和金融机构对外筹措,然后转贷给企业。尽管对外债务人是财政部或金融机构,但事实上,真正的承贷和还贷主体是企业。在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中,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中资企业承担了80%以上。而政府部门、中资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中,除财政部对外发债和银行调整债务结构的少量外债以外,绝大局部转贷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根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一旦企业出现偿债困难,将不可防止地转嫁给银行和财政,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平安,因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债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外债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1页 共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