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738890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1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十二五”纲要.doc(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料: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2015年)序言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

2、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省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

3、的路子,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700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增加到3500美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2293.3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年均增长20.8

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00亿元,比“十五”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00亿元,年均增长18.5%。 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每年向省外输出粮食及制成品200亿公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全国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和果蔬、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了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5、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金融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增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35家;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73万件,比“十五”末增长3.4倍。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累计关停小火电978万千瓦,淘汰水泥、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等落后产能分别为5833万吨、37万吨、620万吨、22万吨,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成运行,累计新增节能能力1300万吨标准煤。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3.8%和17.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任务。 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全省城镇化率预计达到3

6、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中原城市群的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郑汴一体化深入发展,一批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市之间快速通达能力明显提升,城际联系日益紧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县城以上城市五年新增建成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超过10万人的县(市)达到69个。郑州地铁1号线、2号线开工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7、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铁路建设全面提速,郑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石武客运专线、晋豫鲁铁路通道河南段和郑焦、郑开、郑州至机场等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航空枢纽建设加速推进,郑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电网薄弱环节得到改善,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西气东输二线河南段建成通气,油气长输管道突破6000公里,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南阳核电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风电等新能源工程建设明显加快。水利建设全面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全面实施,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4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

8、650万亩,防洪抗灾能力稳步提高。国土资源开发保护得到加强,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面积达到5270万亩。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企业战略重组和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南煤化集团、中平能化集团等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功组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度缩减。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壮大,五年新增上市公司45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9、,在全省60%的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和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电力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中部地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落户郑州,大招商活动成绩斐然,成功引进富士康等一批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预计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713亿美元,是“十五”的2.8倍;累计利用省外境外资金突破1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是“十五”的5.8倍。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016.8亿元,连续五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9%和9.6%,分别高出“十五”4.9个百

10、分点和0.1个百分点。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累计分别达到648.4万人和80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28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93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分别达到89.08%和23.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中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出

11、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了河南省艺术中心、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河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特别是我省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在全省形成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

12、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属性“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完成情况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预期性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7000102270012.82人均生产总值(元)181002345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90011138120.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8810累计339501516500累计5460030.45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累计450累计648.46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累计750累计8

13、067城镇登记失业率(%)5以内3.388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87869二、三产业就业比重(%)50以上55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60以上60.51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453512城镇化率(%)40左右39.513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1.50.9514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91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89.081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23.717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20.57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073.819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160177.920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累计11015累计199.838.4

14、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7358159009.6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3840655009.9约束性指标23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8801057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96.525年末总人口(万人)101006.5100185.0726耕地保有量(万公顷)775.82791.472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格)累计-20累计-20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66492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累计-14累计-10.8累计-17.6累计-13.830林木覆盖率(%)2628.47注:1.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为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由于国家2007年畜牧业普查大幅调低了畜牧业产值,当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比重仅34.2%,低于2005年40%的基数,致使目标值未能实现。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