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736583 上传时间:2022-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年级课堂教学中的数感培养曾有做大学教授的友人问笔者,一年级的数学课,你们怎么上呢?1+1=2,一句话就讲完了,接下来呢?笔者回答:数感培养。 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让学生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体验经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建立并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何谓数感? 数感就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同时数感又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训练的快速反应,对个性教养的深刻感受。新课标指出:“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意识。”其中,发展数感排在第一位,可见“数感”培养至关重要,是数学素养中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年级是终生学习的起始,数感的培养尤为重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素养。而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多是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兴趣。活泼好动,喜爱游戏。但活动、行为却缺乏目的性。处于

3、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智力发展速度很快,(以后速度逐步减慢),变化也极其显著。思维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但理解记忆的能力很差。知觉发展不够充分,注意力范围狭窄。如何针对一年级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 感受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因此,低段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小朋友的生活实际,只有将抽象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获得主

4、动发展。作为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学校数学学习内容是从计数开始的,如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等。在认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有利于建立数感。如学习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中,认识“1”时,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1”表示的事物。学生举例:1本书、1铅笔、1块橡皮、1棵树、1个蛋糕、1串葡萄、1捆小棒并数数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渗透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0”?学

5、生的积极性极其高涨,畅所欲言:“我家的电话号码里有0”、“尺上有0”、“考试100分里有0”、“我家的温度表上也有0”、“爸爸的车牌上有0”这样的讨论,使学生在理解了0表示没有的基础上,还直观体会到0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温度表和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电话车牌上与其它数字一起组成号码。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生活感受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初步建立了数感。又如教学“认识时间”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秒表计时,感受一秒钟和一分钟时间,观看刘翔的比赛视频,进一步加深对“秒”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分”加以区别。可以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时间。如:上海电视少儿频道的画神闲是

6、什么时候播出?你早上什么时候来上学,什么时候放学回家?这些时间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实际,而电视节目又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对时间的概念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不仅让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热情。还有助于学生的数感建立。 二、表达交流,形成数感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进行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进行交流,就有两种思想。”而学生对数的意义和作用,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其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以求共同进步。例如,教学9+8=?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生1:把8分成

7、1和7,9和1凑成10,10再加7得17。生2:把9分成7和2,8和2凑成10,10再加7得17。生3: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0+8=18,所以9+8的得数要比18少1。是17。生4:我把9+8的9看作8,因为8的加倍是16,所以9+8的得数就应该比16多1,是17。这样,学生在同伴交流中体会了计算的多样化,逐步形成数感。三、操作活动,发展数感。数感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 “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

8、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活动就是关注知识的形成,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数感的培养与发展,又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们可以创设模拟买卖商品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学生自带人民币:1角、2角、5角、1元、2元、5元等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来认一认这些人民币。在活动中要求:(1)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10元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小朋友互相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可以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这一活动,学

9、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并能人民币进行换算,从中学生也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是多么密切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四、观察比较,优化数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年幼儿童的思维,这首先就是发展他看见和观察的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而学会观察又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通过观察,学生从数实物开始认识数,由具体到抽象,初步建立数感。如,教学20以内的数时,大多数小朋友在入学前都已会数数,但是对数的概念并不一定清楚。而20以内数的含

10、义、数的顺序、大小和数的组成又是学习一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打好基础,加深对数的含义的理解,建立学生的数感,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世界。如,通过观察直尺上的数列,说一说, 16离11近还是离20近?15相邻的数是谁?18的前面一个数是多少?12的后面一个数是多少?以后每学一个新的自然数,都可以与前面学过的数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数是怎么形成的,弄清每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数的大小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数字模式。学生的计数技能也由以前的从头计数上升到从任一数字开始,往前数或往后数。而当这些数字模式和算式运算相联系的

11、时候,这些数字模式便能促进孩子们找到有效的计算策略。如在比较8+7与10+7的大小时,学生能够迅速的根据算式中的第一个数来判断大小,而不是采用逐一计算的方法,面对两个解题策略,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数字之间的联系,找到了有效的优化策略。从而优化数感。总之,一年级教学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阶段,能否形成良好的数感,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数感的形成与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一年级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此形成良好数感。 主要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TeachingNumber Sense)英国朱莉娅安吉莱 瑞(Julia Anghileri)著,徐文彬译。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吕必强,福建教育,2002年第11期。 浦东康桥小学 蒋丽娟 2011-03-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