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7734752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目标1. 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2.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3. 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教学策略1. 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部编本教材的教读课文都设置了具体的预习任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抓手,明确“预习时应该做什么”,也方便教师检查落实情况。2. 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尽量不要直接、大量地“干讲”词汇语法知识。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3. 重视古今的沟通。语言学习上,要讲

2、好古今异义;文化传承上,要继承优秀文化精神,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精神等。4. 鼓励、倡导课外阅读。有四部“浅易文言文”的代表作,可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22孟子三章教材分析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点,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省。富贵不能淫以驳论的方式抽丝剥茧般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提出儒家的大丈夫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人至国,有归纳,有类比,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三篇都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增强了说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3、力】1.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2.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1. 重点:(1)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积累名句和文言词汇。2.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成语吧!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学生回答)对,是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一书。其实,很多常见的成

4、语,如成仁取义、出尔反尔、始作俑者等都来自这本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的“魅力”何在。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孟子中的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2. 检测生字词(1

5、)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米粟:(su)亲戚(qi)域(yU)民(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锋利)古今异义 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三、

6、学习新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步骤一:诵读课文,疏通文意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 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3. 小组讨论,质疑、解疑。步骤二:深入文本,品读赏析1.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明确: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2.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明确: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的角度);城高兵利粮足而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的角度)。3.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

7、的中心论点?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4.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将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进行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推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步骤三:拓展迁移,开阔思维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取得胜利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明确:抗日

8、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14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雪灾。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四、课堂小结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时也告诉我们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文。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附:【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环而攻之而

9、不胜(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中需要兵精粮足却委而去之(防守)“人和”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治国更需要此失道寡助亲戚畔之“人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你认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从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对话中,看看他们对“大丈夫”的理解。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公孙衍(yan)贫贱胆n)丈夫之冠i(guan)不能淫(yin)往之女家(币)妾妇之道(q(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通假字往之女家(同“汝”,你)一词

10、多义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道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行天下之大道(道路,这里比喻“义”)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住所)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古义:对男子的通称。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不偏斜,与“歪”相对)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改变、动摇) 威武不能屈(使屈服)3. 朗读课文,划分节奏(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

11、/之大道三、学习新课富贵不能淫步骤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2. 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步骤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2.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明确: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3. 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明确:“居

12、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大丈夫。步骤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人物形象。明确: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等;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等;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等。2.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四、课堂小结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时代要求的不同,其内涵也各有侧重。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

13、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五、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全文。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附:【板书设计】H贵不能淫行天下之大道远大志向树靶子:公孙衍、张仪一怒诸侯惧、安居天下熄批驳:以顺为正妾妇之道树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道德操守威武不能屈丿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

14、安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 检测生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畎亩(qu占n)傅说t(yue)胶鬲(ge)曾益(zng)拂士(bi)忧患(hua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显露、流露)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士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拂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古今异义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指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指在国外。今义:出去)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劳其筋骨(使劳累)饿其体肤(使饥饿)所以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指在国外) 名词作动词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1)舜/发于畎亩之中(2)入/则无法家拂士三、学习新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步骤一: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何作用?明确:文章连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寒,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从正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或:运用举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