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77333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九节:冼星海13.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大合唱教学设计执 教:上杭一中 邱国花指导老师: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郭兆楠上杭县城南小学 黎桂连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模块名称】音乐鉴赏【授课年级】高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教学构想】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视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心中彭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教学目标】

2、1.知识介绍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2.能力:培养学生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能力,朗诵及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3.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的信念。【教材分析】一、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39年3月创作的著名大型声乐作品,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作品痛诉了华夏摇篮黄河遭受的苦难;揭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坚强必胜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像战斗的号角一样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使中华儿女

3、斗志昂扬地奔赴战场,去投入民族解放战争,去光复被蹂躏的每一寸土地。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是诗人光未然根据原拟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的八乐章歌词,而且每乐章前都有诗歌朗诵。黄河大合唱的谱曲仅用一周时间,连同伴奏音乐也不过半月。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重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在曲式结构上既吸取了西洋音乐的创作手法,又强烈地突出了民族音乐的色彩、风格;在伴奏音乐上,既发挥了管弦乐有宏大气魄的特长又突出了民族乐器的色彩;演唱前的诗歌朗诵突出并强化了歌曲的内容,使人顿时热血沸腾、心潮为之震撼。黄河大合唱是堪与世界任何声乐名作相媲美的永世辉煌的音乐名著。黄河大合唱共分八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激越而惊心动魄的战歌

4、。2.黄河颂气势雄伟的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4.黄水谣民谣体的诉说性民歌。5.河边对口曲朴素的民歌风格,男生对唱歌曲。6.黄河怨感情深厚、如泣如诉的女高音独唱曲。7.保卫黄河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曲,形象鲜明有力、富于动力。8.怒吼吧!黄河整部作品的精练概括,艺术感染力达到全曲顶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青年时期留学法国学习声乐,1935年回国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积极创作演出,作品皆为鼓舞中国民众同仇敌忔投入抗日的内容。他相继创作了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多首歌曲,大型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其他还有中国狂想曲等器乐作品。

5、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列。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榻上的亲年诗人张光年,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情景,听其朗诵歌颂黄河的诗句,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是年3月26日始半月之内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谱曲,写就了这一划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教学重点】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作品赏析【教学难点】创设情景,激发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聆听是最主要方法、探究、体

6、验等方式。【课前准备】1.教师:课件、多媒体设备2.学生:了解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的作者、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作品的结构、冼星海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2.说起20世纪的华人音乐,我们不能不提到这样一部作品,它的交响性、史诗性、雄壮性,半个世纪以来无出其有,海外华人说:“每次听到它,都会体验到一种中国人的崇高和自豪”,作家矛盾说:“听过它就像灵魂洗过澡”。二、话说黄河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

7、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大合唱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派一个代表说,教师总结。(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三、欣赏黄河船夫曲1.歌曲演唱形式、分几段、音乐情绪?2.体验劳动号子常用领合的演唱形式。乌云哪,遮满天!波涛哪,高如山!冷风哪扑上脸!、四、欣赏黄水谣1.歌曲演唱形式、分几段、音乐情绪?2.教师播放黄水谣,学生欣赏。(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氛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深层次地理解歌曲表现的艺术形象。3.分组讨论,请学生谈谈怎么分三段,情绪变化,从女生合唱到混声合唱到变化再现,从音乐中感受到

8、了怎样的感受(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看法)4.教师小结:黄水谣黄水谣是一首“民谣体”的歌曲,“民谣体”是指一些流传民间带诉说性的民歌,而黄水谣则是一首新型的民谣体歌曲。它描绘黄河两岸沃土千里,千百年来勤劳的人民在黄河两岸劳动、生活;它借黄水的日夜奔流,倾诉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在敌寇的铁蹄践踏下,人民群众悲愤填膺,燃烧起阶级仇、民族恨的怒火,发出了悲愤有力的控诉。黄水谣的曲调写得十分成功,它深厚宽大,把作者对劳动生活的热爱,对祖国大地的神情都尽情地歌唱出来。主部的音乐是波浪起伏的,显示出黄河奔腾叫啸的威力,象征

9、着中国人民处在革命战争中的严酷考验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犹如黄河波涛一样汹涌起伏、沸腾激荡。主部的第二乐段,曲调亲切、明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副人民勤劳生活的画面来,表现得深切动人。接着音乐转入由低沉而逐步推向悲愤的控诉,这是一个4/4拍子的副部乐段,表现了敌寇入侵的铁蹄践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敌占区的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乐段结束在两个连续的四度下行,感人甚深。黄水谣最后是主部的再现,深沉地诉说着这空前的灾难。五、欣赏河边对口曲带问题欣赏:两个老乡的对唱音色是否不同、重唱、混声合唱、速度变化。六、欣赏黄河怨1.朗诵词(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过渡、感性导入2.生朗诵:风啊,你

10、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师范唱,体验艺术的感染力!3.师范唱: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用音乐要素中旋律下行表现。慢速到渐强、拍子变化、哭腔等将无辜妇女的悲愤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4.全曲欣赏七、欣赏保卫黄河1.导入:刚才同学们欣赏了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时,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残害中国百姓的各种画面,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都不会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都会以各种方式奋起打击侵略者,誓死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2.欣赏保卫黄河最后一段全班一起齐唱。(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真实感觉(

11、学生自由发言)(2)整首合唱曲的情绪如何?(学生自由发言)(3)指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轮唱)(4)最后一段全班一起齐唱保卫黄河,把气氛推到高潮,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新世纪有责任的公民!(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八、欣赏怒吼吧!黄河这是一首昂扬、庄严、雄伟的终曲,它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给予大合唱的主题思想更深层次的高度概括。歌曲结束部分以惊心动魄的呐喊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将全曲推向尾声的高潮。九、教师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完黄河大合唱六个乐章,真正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时代精神,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

12、动的音乐史诗,是中国人民精神和力量的象征。革命烈士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应该好好读书,报效祖国,“少年强则国强”祖国永远需要你们!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作业布置】1.这部作品1969年,由殷承宗等人将它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四个乐章,同学们有空去欣赏。2.写一篇听后感。【教学反思】这节课有思考、有探究、有合作,以聆听为主。增强课堂活力是上好音乐课的首要条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就要深入挖掘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每一首乐曲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感悟,教师应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查找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历史及文化精神方面的资料和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结构等,在课前交流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与学双向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加以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