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73329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授课方案一、授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12页例6、例7。二、授课准备学生认识自己体重课件三、授课目的与策略选择本节课的重点与重点是让学生成立1吨的物质看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利用主题画创立问题情境。围绕“能否同时过桥”引导学生张开谈论,让学生迫切想知道1吨有多重。尔后经过体验、计算、感悟1吨的重量,并联系身边物体的质量,形成感知。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力求展现学生不同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拟定本课的授课目的: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成立吨的物质看法,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2经过体验、观察、比较、猜想

2、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与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3经过主题画问题的解决,并联系生活,使学生成立安全意识。四、授课流程设计及妄图授课流程(一)创立情境提出问题1猜体重(1) 你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2创立情况(出示主题画)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亮,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抵达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谈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设计妄图经过“猜体重”激发好胜心,复习旧知,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与能力。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参加热情。学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

3、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同时过桥吗?3提出问题1/7老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谈论(学生有的认为行;有的认为不能够,桥可能会断掉。)师: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1吨”。张开谈论,学生迫切生:因为桥边写着“限重想知道1吨有多重。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使学生主动、自觉地生:“限重1吨”就是不能够高出1吨的意思。高出1吨就会参加到学习、研究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断掉。中。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第一要知道1吨有多重。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

4、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二)研究新知解决问题11吨有多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觉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4)40个这样的同学大概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5)师: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6)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2哪些东西大概有1吨利用学生熟悉的体重,经过背一背、算一算让学生体验、感悟1吨的重量,初步成立1吨的质量看法,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意识和能力。(1)一袋大米重50千

5、克,几袋大米重1吨?联系生活,进一步感(2)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一头猪约重悟吨的大小。(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概重1吨吗?请在2/7小组内互相说说。(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3能否同时过桥(出示主题画)( 1)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2)能够怎样过桥呢?(小组谈论)( 3)小朋友的方法真多、真好,牛大哥它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桥了,它们特别快乐。( 4)若是我们全班同学也去这个地方游玩,我们能同时过这个桥

6、吗?为什么?4单位换算3吨千克6000千克吨学生试一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三)牢固、应用(1)估一估,连一连(课件展现)大象鲸山羊50吨60千克4吨(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五、授课片段实录(一)创立情境提出问题1猜体重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质量单位有哪些吗?生1:有千克、克。生2:还有斤。在学生认识1吨有多重的基础上,经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责问题的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自主完成,鼓励学生多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3/7师:那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生:我知道,1千克1000克,1千克2斤。师:你知道得真多

7、,那有谁能估计出老师的体重有多重呢?你是怎么估的?生:我猜老师有45千克,因为我的体重是26千克,老师比我要大。生:我猜老师有60千克,因为我爸爸的体重是66千克,老师比爸爸要小一些。,师:你们都猜得很有道理,也很有方法,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我们认识自己的体重是非常适用的,下面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幽默的故事。2创立情况(出示主题画)师:你们看谁来了?这天阳光明亮,牛大哥、熊大哥、马大哥和鹿老弟相约去游玩,走着走着,他们抵达一条小河边。你们看,他们在谈论什么呢?他们遇到什么麻烦了吗?生:马大哥要大家一起过桥,但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他们不知道1吨有多重,大家能一起过桥吗?3研究新知提出问

8、题师:你认为他们能同时过桥吗?你是怎么想的?小组谈论。生1:我认为他们能够同时过桥。生2:我认为不能够,他们太重了,桥可能会断掉。师:你从哪看出桥可能会断掉?生2:桥边有个牌子写着“限重1吨”。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呢?生:只能是1吨,不能够高出1吨的意思。师:那1吨又是多重呢?(学生茫然)师:看来要知道大家能否同时过桥,第一要知道1吨有多重。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师: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二)解决问题11吨有多重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体重,尔后互相背一背,感觉一下他有多重。师:若是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

9、克?生:约100千克。4/7师:若是是40个这样的同学呢?生:约1000千克。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师:请体重是25千克左右的同学站起来(挑出40位)。这40位同学的体合起来大概就是1吨。2哪些物体大概有1吨(出示课件)师:1袋大米重5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生:20袋,因为20袋大米恰巧1000千克,也就是1吨。师:一头猪约重200千克,几头猪约重1吨?生:5头,因为5头猪恰巧1000千克,恰巧是1吨。师:你还能够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要概是1吨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说说,看谁知道得多。)生1:一辆大客车的重约有1吨。生2:我感觉2头大水牛就有1吨。生3:一架飞机

10、的重量有1吨。生4:飞机很大的,必然不单1吨,大概有3吨吧。,师:大家真棒,知道这么多东西大概有1吨重。那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生:有飞机、轮船、大石头、大象,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师: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生:货车的车门上有写起来。生:电梯上也不能够坐太多人的。,3能否同时过桥师:刚刚大家知道1吨有多重了。那你们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生:不能够同时过桥,因为他们的体重总合有1300千克,高出1吨了,他们一起过去,这桥就会断了,他们就掉到水里淹死了。师:说得真棒,他们假好像时过桥的话,他们的体重就有:400+30

11、0+500+100=13000(千5/7克)了。高出1000千克了,也就是高出1吨了,桥就会断掉。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过桥呢?大家能够先在小组内谈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生1:他们能够一个人先过去,另一个再过去。生2:也能够两个人一起走。生3:还能够够让牛大哥先过去,尔后他们三个一起过去。师:你们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们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过了桥,都很快乐。师:若是我们全班同学也到这个地方玩。我们能同时过桥吗?生1:不能够,因为我们班40个同学的体重就有1吨了,我们全班有57人,这桥必然受不了,会断掉。生2:这桥太窄了,我们一起走但是去,会掉进水里的。生3:我们能够排队走过去。师:你们

12、想得真周密。我们过桥时必然要注意安全。你们还知道什么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呢?生1: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生2:乘车的时候不能够坐超载车。生3:我还知道坐电梯的时候,人太多了就会有危险。,师: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真了不起,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要注意的。4单位换算3吨千克6000千克吨师:你们自己会做吗?看谁的方法最好?生:3吨3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3吨就是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生:6000千克6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6000千克有6个1000千克,也就是6个1吨,就是6吨。师:这种方法很好,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六、授课反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特别重要的,学生自己的体验与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掌握起重视要作用。依照我的授课方案推行后,感悟以下:6/71这样的授课过程,让学生亲历“能否同时过桥”的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对学习有了参加热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认识决解决问题的梦想与策略,能主动想方法解决,学生能提出不同样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