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771085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五章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第五章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习 题 导学提示动机是情意性的心理倾向。需要是动机的基础,而需要与一定诱因的结合则导致动机。本章着重讨论有关需要的心理学理论、有关动机的心理学研究,以及与人的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的价值观问题。 第一节 需要 Top 一、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例如,血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而水分的缺乏则会产生口渴想喝水的需要;生命

2、财产得不到保障会产生安全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等。一旦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这时,有机体内部又会产生新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产生新的需要。 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人既是生物有机体又是社会成员。为了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例如,食物、衣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从事劳动,在劳动中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等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这种客观的必要性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并引起他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时就会产生某种需要。需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

3、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它总是指向于能满足该需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的。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饮食男女、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推动下进行的。需要激发人去行动,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以求得自身的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现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

4、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动物和人类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但人类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大多数学者采用二分法把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例如划分为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与继发性(习得住)需要或外部需要与内部需要,或物质性需要与心理性需要等等。也有的学者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

5、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Maslow,1954)或三大类-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Alderfer,1969).其实,人的需要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因此,当我们从某个维度来考察需要时,应注意人的各种需要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例如,进食需要,就其本性来说(新生儿时)是属于原发性的、生物性的需要,但后来经学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成人的进食需要就含有社会性的成分。心理性需要是相对物质性需要而言的,但满足心理性需要也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例如,为了满足知识的需要,就要有书籍、工具等。人的物质性需要也往往要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6、例如,在满足穿衣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对美及社会意义方面的要求。满足社会性需要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物质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因此,对需要的各种分类仅具有相对的意义。下面,我们仅就生物性社会性这个维度对人的需要作一简要的考察. (一)生物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系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例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也有这类需要。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 1进食需要.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把平时进食的时间延后,就会产生饥饿感,当饥饿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产生进食需要。来自胃肠的感受冲动(如空胃运动)和血糖水平的降低是引起饥饿的实际刺

7、激。下丘脑在进食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已查明,下丘脑中有两个部位调节着有机体的摄食反应。下丘脑外侧核是进食中枢。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的细胞,动物甚至在刚吃完它所必需的全部食物后,还要大吃起来;如果完全损坏了该部位,动物表现为无食欲,拒绝进食,直至饿死。下丘脑腹内侧核是厌食中枢。如果用弱电流刺激该部位的细胞,动物会从给它的食物面前走开;如果损坏该部位,动物产生旺盛的食欲,从而使体重大增.用慢性埋藏在脑内的细小导管向下丘脑这两个部位注射化学物质-高浓度盐溶液(兴奋剂)也产生同样的效应。进食中枢与厌食中枢具有交互抑制的关系,其中进食中枢是最基本的.此外,它们对摄食行为的控制可分为两种作用系统:短

8、期控制和长期控制。短期控制是指控制每餐或每天的进食量,长期控制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控制食量以保持体重的恒定。影响下丘脑短期控制食欲的变量有三:血糖浓度、胃充实与否和体温。现已发现,在血糖浓度低、胃壁运动增强、大脑温度降低时下丘脑外侧核细胞发生反应,产生进食行为;相反,在血糖浓度高、胃部膨胀、大脑温度升高时,下丘脑腹内侧核细胞发生反应,导致停止进食。而这些短期控制机制又都受长期控制机制的调节,这样有机体的体重就保持恒定.下丘脑腹内侧核和外侧核又是进食的长期控制系统,以保持体重的恒定,它们对体重的“标准点具有相反的效应。腹内侧核受损坏会提高体重的标准点;外侧核受损坏会降低体重的标准点。可以设想,如

9、果小心地同时损坏这两个区域等量的组织,则动物既不超食,也不拒食,仍保持手术前的体重水平。 进食需要的产生并不完全是由下丘脑和体内的血糖浓度、胃充实与否及体温等因素控制的。许多外部的因素也会影响食欲的产生和存在.例如,食物的色、香、味、形状,进食的习惯时间,对食物的爱恶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着人们进食的需要. 2饮水需要。体内的水分通过泌尿、出汗、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如不及时补充,体液量就会减少,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就会升高,细胞内液的水分也会向外渗出而减少。这种缺水的信息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到达中枢:被中枢的某些细胞直接感受,或通过外周感受器(口腔及喉头的干涸)将信息传至中枢;并通过两种途径进

10、行调节:增加饮水量和减少排尿量。 控制饮水行为的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中有两种特殊的神经细胞:渗透压感受器和测量容量感受器掌管着饮水需要。渗透压感受器是专门对细胞脱水起反应的。这些细胞脱水后会略为变形,这种物理变化可能触发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产生饮水的需要;同时它们也刺激脑垂体ADH(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以指使肾脏从尿中重新吸收水分进入血管。此外,血液容量的减少会引起肾脏分泌高压蛋白酶原,它释放激素血管紧张素;当血管紧张素到达下丘脑,测量容量感受器的兴奋也产生饮水的需要。除了下丘脑和内分泌对饮水需要进行控制外,个人的饮食习惯、情绪和社会风俗等也影响着人们对饮料的取舍和饮量的多少。 3睡眠和觉醒

11、的需要.睡眠和觉醒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与周围环境进行复杂的感觉运动联系,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主动地寻求刺激,探索外界环境,操弄周围事物;也只有通过睡眠才能恢复精力和体力,使人保持良好的活动状态.当睡眠需要发生时个体就产生瞌睡,迫使个体由活动趋向于休止。如果强行剥夺睡眠数天,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一个主动过程。巴甫洛夫学派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质的广泛扩散并扩布到皮质下中枢的结果。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和递质作用密切相关.例如,如果在脑桥中部切

12、断脑干,动物就处于长期的觉醒状态而很少睡眠。刺激动物颞叶梨状区、扣带回、视前区前部等边缘系统,可通过下行神经径路作用于低位脑干而诱发睡眠。参与睡眠与觉醒的中枢递质有多种并且相互关系也较复杂。其中前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5一羟色胺(5HT)似乎是其中一对主要矛盾.在脑内NE含量保持不变或增高的情况下,降低5HT含量即产生失眠;而在脑内5HT含量正常或增高情况下降低NE含量,即产生多眠。脑内的NE、5HT含量在睡眠和觉醒的生理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性需要。性需要与饮食需要、睡眠需要有许多不同之处。性需要不像饮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样是维护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维持种族延续所必需的;性需要也不

13、像饮食需要、睡眠需要那样是由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所引起、是恢复能量的过程,而是消耗能量的过程。 性需要是由性激素分泌的刺激所引起的.两性在性成熟时(青春期),雄性的睾丸内分泌一种雄激素;雌性的卵巢内分泌一种雌激素.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刺激,促使个体产生性需要和性行为,同时也促使其附性器官(雄性的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雌性的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和副性征(男性表现为胡须、突出的喉头、高大的体格和低沉的声音等;女性表现为发达的乳房、宽大的骨盆、丰富的皮下脂肪和高调的声音等)的发育.如果阉割幼年个体的睾丸,就使附性器官的发育不能成熟,副性征不能出现,性需要和性行为丧失。但如果个体成熟后被阉割,则视

14、个体种属的不同,对其性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阉割后的雄鼠,其性行为完全丧失;阉割后的雄狗,其性行为仍能延续一段时期;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被阉割后,其性行为很少受影响.由于情绪和社会因素,成年男性施行睾丸切除术后,其性需要并无多大影响.雌性个体的性行为受性激素的影响较大,除人类外,雌性动物卵巢割除后,便完全丧失了性需要.但人类女性卵巢切除后,其性需要不会受影响。 性行为的神经控制是复杂的,并且不同种属动物的性行为控制机制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某些基本反射(如雄性的勃起、射精)受脊髓的控制而不受大脑的影响。当大脑受伤,切断脊髓与大脑的联系(半身不遂)时,男人仍有这类反射。虽然不同种属动物的性调节中枢不同,

15、但大多数的性需要和性行为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随着动物种系的进化层次越高,大脑皮质对性需要和性行为的控制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性需要和性行为表现是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生理和性道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二)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系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对劳动、交往、成就、奉献的需要等。社会的需要表现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要求;当个人认识到这些社会要求的必要性时,社会的需要就可能转化为个人的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社会性需要的种类很多,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1劳动需要。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人类如果不劳动,就根本不能生存。人类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需要也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需要。它表现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如果暂时丧失了劳动机会,就感到不安和难受。在我们的社会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生活,而且也是为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劳动使人们获得幸福、欢乐和光荣。 2交往需要。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