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688530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有多大的重要性。好的提问方式及问题的设计,使提问飞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积极动脑,乐于回答,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积极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如何提高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一、提问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动脑去“索取”知识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教会学生用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引

2、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一个角色,而并不是将知识直接送给学生。有时,进行语文复习时,书本上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则能够很容易找到,而由此引申出来的深意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就会答非所问。而老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打开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尝示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对于提问,教师课前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弄清问题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针对重点难点这几个大的方面,着重地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二、化简为难,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提问时,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地导致学生思维

3、“卡壳”,思维运转不过来,导致课堂冷场而达不到语文课堂提问的目的,因此在提问时,切忌大而空或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应当选上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在关键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火花,开拓思维空间。教师的提问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的同时,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认真的阅读课文,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四、合理安排提问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会因得不到满意、贴切的答案而放弃去等待

4、学生的问题,自己将问题的答案公布了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等待时间”这一概念,一般教师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需要长时期学习的积累,或是从已学的知识片断中寻找答案。罗伊通过实验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1、学生的回答变长;2、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3、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4、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5、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以上的这些变化,可以说是全因为“等待时间”的延长,有了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高了,

5、思考的范围也广了,自己也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了,这就让他们不怕老师提问,不怕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相反地会更加喜欢回答,能自信的对别的同学的回答敢于挑战或加以改进。同时,提问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有些教师往往依照学生的座次依次提问,或者依照点名册上的名次提问。这种机械的提问方法,虽然可以使提问的机会平均分配于全体学生,但其弊端与先指名后提问的情形相同,因为提问有了一定的次序,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应该轮到谁解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甚至是轮不到他回答那个学生就不听课了,这样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提问时,不宜有一定的次序,使学生无法推测这一个问题应该轮到谁去解答,因而全班同学就不得不注意了,积极认真地去思考。不过教师提问的机会也要平均分配给全班学生,不要只向少数聪明的学生提问。并且,提问要讲究实效,一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二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到繁,循序渐进。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教师必须记住的一条原则是:所提的问题必须紧扣课文的重点、难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