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7681947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日本夏目漱石曾说:“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授于学问,而是在于:一方面要鼓励高尚的、正直的勇士式的情操;同时还要清除下流的、浮躁的、粗野的恶劣风气。”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了“师道”的首位。如今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语文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应凸现“爱”与“责任”这一主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感动。一、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

2、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澎湃的激情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往往使课堂没有了生气,学生没有了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课前一段声情并茂的导语,课堂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个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时,在导入课题的时候,我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了有感

3、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二)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创设课堂情感氛围的另一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

4、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立足教材,强化延展,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一)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

5、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二)走进生活,寻找感动,丰富生活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处处有令人感动的画面:一个鼓励的微笑,一次细心的搀扶,一分一厘真诚的捐助,一顿善意的训斥无不包容着无言的爱,无不触动人的心灵。作为语文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细心发现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而感动。让学生在生活的

6、感动中,提升其思想境界;在对感动的记载中,积累写作的素材。三、以感动为契机,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爱,培养责任感。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孩子有“惟我独尊”的倾向,其具体表现为,他们很少帮父母做家务,没有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很少帮助身边的人(半月谈内部版2004/11)。在当今中学生中这种“惟我独尊”的倾向也不容忽视,也是语文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给予他人以爱,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形成责任感

7、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

8、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除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活动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开展相关的以感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如定期开展“我感动,我要说,我要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来自课外书籍或是来自生活的感动与感悟;可开展“他(她)受伤后的报道”、“本校贫困生之现状”等等语文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使自己的心灵感动,使自己懂得爱与责任,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情感素养的提升,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出事学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动,是以激情感染学生,是以生活中的真、善、美去触动学生的的灵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书本、生活的情感契合点,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能力,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如何去爱,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