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668021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价值观与态度(自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4学时)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价值观是判断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价值观影响着你的态度;态度影响着你的行为。并且某种态度对某中行为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发现兴趣;以自省指导有效执行;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同情心指导人际交流;以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还必须努力培养自己,使自己具备正确的、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人生态度。Ri4F en0一、价值观的概念与形成1、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内涵:(1)价值观决定了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如何

2、。(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2、价值观体系:每个人对各种事物的行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都会有所评价和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和评价的主次、轻重和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体系。3、价值观的形成一个人以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各种社会规范的作用、塑造下建构自己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个个的价值观体系。二、价值观的分类及其特点1、阿尔波特及其同事尝试将价值观分为六种:理论的;经济的;惟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2、格雷夫斯按照生活形态,把价值观归纳为七个层次反应型;宗法型;自我中心型;坚持已见型;玩弄权术型;社交中心型;存

3、在主义型。三、价值观的作用与应用1、价值观的作用是指价值观对于指导个人的价值活动,调节和控制人们的情绪、兴趣、意志态度的功能。价值观的作用:动力作用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调节作用定向作用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者的实际意义。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和反应。具有不同价值观基础的群体或组织会确定不同的组织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组织行为,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形象等各方面。一个成功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其对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一、态度的概念与构成1、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

4、认识、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2、态度构成的四要素认知要素。认知要素即主体依凭其知识对客体、对象的理性的认识和知觉,它只是对客体、对象的客观描述。评价要素。评价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对象的认识而作出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情感要素。情感要素即主体根据其对客体、对象的认知、评价并结合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而作出的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排斥等情感体验。意向要素。意向要素即主体依凭其对客体的知觉、评价、情感反应而形成的行为倾向,即主体准备或可能作出某种反应、采取某种行动的心理倾向。3、态度构成要素的关系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二、态度的特性1

5、、对象性。态度的对象性指的是主体的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概念;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主体自身;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是,每一种态度总有其特定的对象。2、社会性。态度的社会性指的是任何人对任何对象的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态度也同样要在社会中不断地被修正、改变和完善。总而言之,人的态度不是天生的,离开社会便无所谓态度。3、个体性。态度的个体性指的是人的态度归根到底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倾向,因而即使在同一个社会里,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态度。同时,由于人们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不同个性,因此,对相同的对象,尽管都持有共同的态度

6、,但其表现形式也会各有不同。4、内隐性。态度的内隐性指的是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行为本身。我们只能通过人的行为间接地推断得知人的态度。5、稳定性。态度的最终形成是主体自觉自愿地接受某些观点、看法、信念或判断,并对自己的原始态度进行改造,将新的观点或信念纳入自己的观念体系并重新整合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态度会表现得非常稳固、持久。6、系统性。一个人的所有态度合起来称为态度群。由于态度群中各种态度的形成过程都是相似的,各种态度的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这就使得态度群中各种态度之间是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的这也就使得不仅每一态度的构成要素之问具

7、有系统性,而且使得人们的各种态度之间具有系统性。三、态度的作用或影响态度的作用表现在:(1)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态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的习惯性反应或心理定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根据这些态度去作出判断,进行各种行为选择。态度对人们判断和选择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2)态度对学习的影响态度对学习的影响可分为:对学习本身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当一个人对学习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时,就更容易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学习的影响。当学习的材料、内容与人们的态度一致或不一致时,都会对学习产生影响。(3)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一般认为,如果员工

8、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必然会产生高的工作效率或工作成绩。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4)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和相容度的影响可分为。态度对人的忍耐力的影响。人的忍耐力即人抵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而自感不能克服,使其目标无法实现、动机或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消极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总难事事如意,挫折经常伴随着人们,关键是耍有正确的态度进行调节,增强忍耐力。态度对人的相容度的影响。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态度,常会影响他与群体、与他人的相容程度。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一、影响态度改变的

9、主要因素1、态度改变: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某一信息或意见等因素的影响下,向新的态度转变的过程。2、态度的两种类型:一致性改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不一致性改变,即方向的改变。3、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如社会制度、国家法律、社会群体、社会交往、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社会环境变化越大,个体的态度变化也越大。团体因素。影响态度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组织形式等。态度系统特征因素。研究发现。当态度具有下列任何一个特性时,就难以发生改变:态度形成于幼小时期;态度反映出个人的价值观;态度能满足多种需要;态度中的认知、情感

10、、意向相互协调。没有矛盾;某个态度长期保持一致,已转化为信念;态度所依据的事实繁多而且复杂;态度趋向于极端。如果态度具有多个上述特性,则强度更大。更难以改变。个体人格因素。人格作为各种特性的统一体,大致包括了性格、精神、经验、气质、意志、品质以及特殊能力等方面的特性。二、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1、参与改变理论及应用它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来的。他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所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对其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现代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认知失调理论及应用态度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它认

11、为,人们都力求认知的一致性,总是试图将各种认知彼此统一协调起来。但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认知之间常会发生矛盾,失调便会产生。消除认知失调的方法(1)在认知失调的两个因素中,选择改变其中一个,使失调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因素。(3)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它是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61年提出来的三阶段理论:(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化阶段4、学习理论及应用它认为态度的改变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的观点,即经典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弗鲁姆)、操作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英斯科)、社会学习的观点。5、沟通对态度理论及应用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程度,受到沟通者、沟通过程和沟通对象三方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