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篮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7652320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篮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篮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篮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篮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篮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篮球》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篮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课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对小篮球的兴趣为目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个性特长,通过启蒙、诱导,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篮球赛及各种篮球游戏情境的氛围之中,使每个学生充分享受篮球的无限乐趣,为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与意识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篮球练习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灵敏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针对水平三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尝试小篮球的多种玩法,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对小篮球的兴趣,从而真正达到快乐。三、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普遍较

2、高,又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好胜心强。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将比较容易掌握,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难调动。四、教学目标1参与目标:提高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及认识,了解篮球的起源与发展等知识,培养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2技能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原地运球水平。3身体目标: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速度、灵敏、肌肉力量等素质。4心理和社会适应: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表现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五、本课的重难点重点:对球的控制能力。 难点:控球动作的协调性。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采用

3、一材多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结合讲解法,示范法,启发教学法,团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七、课前准备场地:篮球场;器材:小篮球、标志物体 育 课 教 案年级五年级授课教师李鹏人数48人内容1、快乐篮球 游戏:运球接力赛目标1、能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并敢于在同伴面前展示;2、能积极、主动参与游戏,在合作中尝试适合自己的简单运球组合。3、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顺序教学内容场 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准备部分一、课堂常规:1、学生集合2、师生问好,宣布内容二、准备活动:1、游戏:抢运小球2、音乐舞蹈:

4、踢踏舞3、球性练习A、手指拨球B、腰间绕球C、跨下绕球组织:组织:*1、教师语言要清晰。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3、讲解练习的要求。4、师生一同练习1、师讲解活动的方法;2、学生练习;3要求:反应灵敏,活泼守纪;注意安全。1、教师讲解要求及练习方法;2、教师示范动作;3、师生一同练习;1、学生站四列横队。2、学生认真听讲,注意关查。3、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1、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2、学生议论3、学生分成二组进行游戏要求:动作有力到位,有节奏感使学生富有激情。11210小基本部分一、小篮球:原地运球动作要领:两脚开立,腿弯曲,上体稍前倾、抬头,眼看前方或侧方,五指自然分开,手心空出,用手指和

5、手掌根部控制球,肘关节自然弯曲,以肘关节为轴,上下摆动,将球拍向地面。组织:同上队列四列横队,体操队形。1、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求。2、教师做完整正确的示范。3、教师个别指导4、找学生表演。1、学生认真听讲动作方法和要领2、学生集体练习。3、学生集体高位、低位练习;4、学生集体左右单手运球练习;5、学生分组练习。4X813中顺序 教学内容场 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基本部分二、游戏传球比赛三、运球接力赛方法:将学生分成四队,每队分成甲乙两组,游戏开始,每队甲组第一人必须绕过障碍组织: 1、 教师讲解动作方法和要求。2、教师做完整正确的示范。1、 教师讲要求。2、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3、 教师评定。1、 精神饱满动作轻松整齐一致2.学生选择内容自主学练。3.比一比:谁的篮球技术水平高。看一看:谁的技术动作优美1、学生认真听讲要求。2、学生练习。3、分组比赛。2/313中结束部分一、放松活动:舞蹈(小白船)二、小结;三、下课 组织:1、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情况。2、下课。1、认真听讲情绪饱满。2、下课。14小场地设计每人一只篮球教学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