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635579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备课资料.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备课教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请见。师:军队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我:指鲁国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n)焉?”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焉:呢翻译: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刿曰:“肉食者鄙(b),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乃:于是 入:入朝廷 见:拜见。翻译: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

2、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公曰:“衣食所安,弗(f)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n),民弗从也。”安:养。弗:不 专:独自专有,独自享受。惠:恩惠 徧:通“遍”,遍及,普遍翻译: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公曰:“牺牲玉帛(b),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孚:为人所信服。(牺牲: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

3、: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翻译: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从:跟从。(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 察:明察,弄清楚。情:实情。(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 属:类。可以:可以凭借。翻译: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

4、您去。”课文分析:(1)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爱国,这样看来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

5、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4)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

6、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取信于民”(8)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2)公与之乘(chng),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鼓

7、:(击鼓)翻译: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驰:(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败:(大败)。翻译: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视其辙(zh),登轼(sh)而望之,曰:“可矣。”遂(su)逐齐师。 辙:(车轮滚过的痕迹)。轼:(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逐:(追击)翻译: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课文分析:(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

8、挥的?根据何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谁?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为共乘一车,“乘”读chng;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ng。课文从“乘”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曹刿。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4)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追击的时机又选在什么时候?曹

9、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之时。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6)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7)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

10、战争胜利。(3)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既克(已经)(战胜)。【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作:(振作)。(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衰:(衰弱)。 竭:(耗尽)翻译: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彼竭我盈(yng),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测:(推测,估计)。惧:(害怕)。伏:(伏兵)。翻译: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

11、况),怕的是有埋伏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故逐之。靡:(倒下)。辙乱(车印杂乱)。翻译: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课文分析:(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

12、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

13、机。(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课文理解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 3、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

14、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一词多义 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亲密无间(间隙) 2、师:遂逐齐师 (军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 3、属:忠之属也 (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4、牺牲: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为国牺牲(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

15、: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必以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 (信用) 三、虚词:(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根据) 必以信(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