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7627223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7.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度石硊中学思想品德公开课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授课人:王明明授课班级:石硊中学803班授课时间:2017年3月21日上午第二节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

2、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

3、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法律权利 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 人 格 尊 严 权 名誉权 侮辱、诽谤等 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轻者承担道德责任) 肖像权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 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姓名权 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隐私权 (第五课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

4、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5、教学具体活动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2)课前准备:发放表格评选最满意老师和班级星级学生并做统计。 (3)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晏子使楚”的故事来说明尊严的重要性。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 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 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

5、舍。) 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 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 。如: 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 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目的在于:引出课题“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2、通过出示总理和艾滋病人的合影及在押犯人被蒙头的图片(人格尊严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 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3、学

6、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3、出示现实生活中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的图片并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说明侵犯人格尊严权的后果)第二步: 4、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 评价所用的词 名誉 优良 (诚实、善良、正直等) (好的名誉) 不良 (奸诈、邪恶、卑鄙等) (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的含义?5、出示课本35页的例子问题二: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维护名誉?问题三: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第三步:带着问题三分析案例 6、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三展开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

7、说明: 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 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7、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 给狗取名也违法吗?(说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及后果如何)8、当公民的名誉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公民应该怎么做呢?(4)板书设计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表现、具体体现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名誉的含义、集中体现 2、为什么要维护名誉? 3、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4、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及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