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62511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 认识直棱柱教学设计—郑丹凤.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3.1 认识直棱柱温州市鹿城区藤桥中学 郑丹凤l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顶点、棱、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同时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学生学习本章的后续内容作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背景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逐步形成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的发展。l 教学目标一、知

2、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多面体、棱柱、直棱柱的概念。 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掌握直棱柱的性质特征。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观察几何体,概括出几何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并加以研究,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l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棱柱的有关概念。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于直棱柱性质的发现以及应用。l 学情分析学生对几何体有一定的了解,但十分肤浅,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发现的能力。在农村中学,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较薄弱。l 教学手段 利用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l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引入新知创设情境探求新知归纳发现板书设计布置作业小结归纳深化理解联系实际体验成功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归纳总结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幻灯片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指出图片中的物体类似于哪些几何体并且上下两行物体的几何形状有何区别?学生活动:由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再举手发言。教师活动:教师面向学生,对发言学生的回答进行评定。对于上下两行物体的几何形状

4、的区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面上去考虑。通过教具、多媒体展示四面体、六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和二十面体,引出多面体的概念(强调平面)以及多面体的棱和顶点的概念。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归纳、总结。教师活动:出示教具并指导。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多面体,然后再展示多媒体中的图片。学生活动:先举手举例回答问题,然后欣赏图片。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回答,与学生一起欣赏图片。【设计意图】这些几何体的选取都是学生熟悉,经常用到的;体现了中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并且将多面体概念的内涵、外延作了明确的界定。由于本节课的概念较多,所以需要让学生及时巩固多面体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多面体

5、,让学生“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加深对多面体的认识。同时,通过气势恢宏的建筑物,为棱柱的引出做好铺垫。二、归纳发现,探求新知在展示建筑物的图片之后,抽象出一组几何体。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多面体,并且这类像建筑物柱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从而引出棱柱的概念以及底面、侧面和侧棱的概念。根据底面的棱长数分为三棱柱、四棱柱等。学生活动:观察,倾听。教师活动:概念讲解。 让学生观察这些棱柱,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讲出分类的依据,得到直棱柱、斜棱柱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直棱柱,得到直棱柱的共同性质特征。对于直棱柱的性质,学生一时难以表述,难以概括完全,可以通过几何

6、画板软件用动画来指导学生完成发现。学生活动:观察,陈述观点。教师活动:适时的提示,归纳整理,并进行板书。【设计意图】在课堂上重要的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思考了多少,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直棱柱的性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完善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能力。三、归纳总结,巩固新知让学生判断几何体是否是直棱柱,是直几棱柱。学生活动:让部分学生来说,并让他们分析原因。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提炼判断的依据,以及对问题进行总结。 对于几何体、多面体、棱柱、直棱柱等概念用画树状图的方式进行梳理。学生活动:观察。 教师活动:放映幻灯片。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反馈,让学生了解

7、判断一个几何体是否为直棱柱的关键是看是否满足直棱柱的性质特征,而与该几何体的摆放位置无关。这些题目具有一定的混淆性,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对于今天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梳理,有利于新知识的落实和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四、学以致用,体验成功例1、观察直n棱柱顶点数、侧棱数、棱数、侧面数、面数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代数关系。学生活动:先小组填空,然后全体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请学生发表看法,阐述理由。教师活动:观察学生的反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于肯定的回答给予表扬,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例2、观察一个首饰盒,它是一个怎样的多面体?与直四棱柱有什么关系?可以看成是两个直四棱柱组成的吗?它的侧面积你能计算吗

8、?学生活动:思考,第一个问题集体回答,第2个、第3个问题请学生起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请学生观察,然后大致的回答解题的思路。教师活动:在黑板上首饰盒(课前准备)上画出学生一些独到的见解。最后一个问题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内容,可以用新的方法来计算侧面积,激发学生的超前学习欲望。【设计意图】第1个题目的问题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具有梯度的观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第2个题目这个多面体与四棱柱的关系有多种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充分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计算侧面积,还可以提示用后面的知识简便计算,激发学生的超前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主

9、动性。五、联系实际,深化理解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直棱柱。然后引导学生对立方体、长方体、直四棱柱、四棱柱、棱柱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学生活动:举手回答。教师活动: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且对于立方体、长方体、直四棱柱、四棱柱、棱柱的相互关系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直棱柱,再次把几何体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且在举例的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提到长方体和立方体,所以顺势可以让学生对立方体、长方体、直四棱柱、四棱柱、棱柱的相互关系进行整理和归纳,提高学生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六、小结归纳,布置作业小结:1、多面体及有关概念2、直棱柱及其有关概念和性质(通过课件展示主要的

10、概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作业:1.随堂练;2.作业本分层练习;3.预习3.2并用纸板制作3个棱长为6cm的立方体纸盒.带剪刀,透明胶。(作业3是为了后面的新课做好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了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激活知识点,加深印象。通过分层作业,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进行提高,并对新课做好了准备。七、板书设计 31 认识直棱柱1、多面体的概念: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 直棱柱2、棱柱 斜棱柱3、直棱柱的性质例1例2【设计意图】:整体板面分二块,左边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右边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说明例题时需要的板书。八、设计说明

11、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掌握良好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感受数学思想的过程。本课就教学设计过程作以下几点说明:1、知识结构设计:本课以“问题情境 、获取新知 、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辅以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标确立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以现实实物引入,以生活中的实物结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将较复杂的多面体转化为简单的直棱柱的组合,培养了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通过在问题中观察、提炼、总结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反馈与评价: 本课将从学生回答问题,练习情况等方面反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适时点拨;同时从新课标评价理念出发,抓住学生语言、思想、动手能力方面的亮点给予表扬,不足的方面给予帮助、鼓励,形成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