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611104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指导】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5-2单元过关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北京市石景山区2011届高三期末,1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欧风美雨的影响社会变革的推动服饰质地的不同服装款式的差异AB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影响近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有: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社会政治、思想变革等。本题选C项,项反映的是变化,而不能作为原因。答案:C4(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12届高三9月联考,4)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

2、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平等思想的传播通商口岸的开设民主政权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A BC D解析: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时间:19世纪晚期;特点:衣服“上下无别”,“沪上尤甚”等。分析应注意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分析。从时间上看,很快能够排除项,因为此时并未建立民主政权,其它三项均符合题意。答案:D7(河北省2012届高三质检,7)1931年7月6日民国日报上有这样一则女子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等)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丰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五、对于

3、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七、没有烟酒等不良的嗜好。八、有创造的思想和保守的能力。”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A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B反映女性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C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说明婚姻风俗获得彻底变革解析:征婚启事确实表明当时提倡婚姻自主,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从征婚启事可以看出女性对男性提出了“专而不滥,诚而不欺”等要求,这就表明女子在积极追求自主,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而能出现此种情况,表明当时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给了女性说话、行动的权利,不然女子征婚怎会见诸于报端了。所以这些内容应该主要是为了表明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故正确答案为A。答案:A12(

4、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11月质检,20)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对“断发”问题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极力向光绪帝主张把断发易服推广开来,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A。答案:A19(吉林市2012届高三9月测试,17)“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犹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

5、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这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材料中的“喉舌”强调的报刊具有()A权威性 B准确性C娱乐性 D沟通性解析:“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说明报刊具有传达政府政策,表达民意之功能,因此D项正确。答案:D21(江苏省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三次,7)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

6、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解析:从题目反映出的信息来看,中国官员把修铁路的行为定性为胡作非为,定位为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甚至毁灭。可以总结出中国部分官员对修铁路表示强烈反对。故选C。其他选项不符题意。答案:C22(广东省汕尾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22)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解析:“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反映的是电灯的使用,故B正确。答案:B23(河南郑州市2

7、011届高三质检,33)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A修筑铁路 B创办报刊C放映电影 D开通电话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可知是对报纸功能的描述。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出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根据题干中“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应选B项。C项在二十世纪初期出现,电话不满足“知天下之事”的描述。答案:B24(浙江温州十校2011届高三联考,11)“消失的旧

8、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C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D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解析:A项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服传入,民国初年西式婚礼盛行;B项中鸦片战争后西式餐厅大量出现,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在大城市出现;C项说法错误,我国1958年5月1日才出现了最早的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

9、台出现于当年10月1日,据此C项说法与此不符合(另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D项1943年正处抗日战争期间,青年学生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较常见。据此A、B、D三项说法成立,C项错误,本题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北京市顺义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37)(18分)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材料一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 材料二服装与近代欧洲1415 世纪欧洲服装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

10、,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衣服式样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连衫长裙、晚礼服等;衣料品种增多,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各种皮毛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材料三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

11、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材料四 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

12、服装的作用。(4分)(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14、15世纪欧洲服装变化的原因和影响。(6分)(3)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4分)(4)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上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4分)解析:第(1)问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史实”依据材料归纳总结即可;从材料“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者的统治。第(2)问从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角度来分析

13、,而社会生活习俗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反映。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经济是基础,从服饰中“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等特点,其因主要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第(3)问中的“特点”概括材料要点即可得知;“原因”从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4)问任选一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表格中的变化的趋势来看,服饰由单调到多样,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

14、级观念。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者的统治。(2)原因: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国际贸易的交往;文艺复兴对思想的解放;东方文明的影响。(任意三点即可)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人的精神觉醒;逐渐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两点即可)(3)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即可)(4)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70年代经济总体

15、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即可)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27(福州市2011届高三质检,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