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7605734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初探 宁波启文幼儿园 梁瑛问题的提出:幼儿的常规,是指幼儿的日常行为规范,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逐步加深的过程。良好的常规不仅有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及班级整体工作也有很大的益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就成了老师工作的重点,它也是各个幼儿园进行日常工作检查的重中之重。有一句教育名言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说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的。幼儿园作为集体教育机构,培养幼儿的一日常规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

2、常规培养不同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它始终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因此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内容。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控制能力差,因此幼儿的常规培养总是反反复复,耗时耗力。老师虽然天天疲于培养常规,但其效果可见一般。其实要想科学、合理的组织幼儿的一日行为,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是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和建立的。一、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作用: 在常规培养中运用游戏的形式介入有利于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化常规培养的形式有助于孩子的主动的参与。反思我们进行常规教育时更多的是说教,很少注意方式方法,也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实施。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是非判断力差、控

3、制能力弱。常规培养中要用条条框框来约束、告诫孩子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其效果可想而知。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游戏作为孩子基本的活动形式,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老师比较重视在学习活动中介入游戏的方式,其实在常规培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游戏的手段来介入。我们可以和孩子讨论制定班级现阶段的常规要求,把大家约定的规则画出来,并放在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大家都来遵守,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当然,定出了规则后也要注明违反的“惩罚”。这种游戏化的、具体形象的绘画方式,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孩子更能起到约束作用。这种方式既能让幼儿

4、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督促孩子来自我管理,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目标。2、游戏化的常规培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长,环节多,纲要指出:“尽量减少,减少和消除等待现象。”由于游戏方式多样,实施方便、灵巧,在日常过渡环节中能很方便的实施和开展,有助于科学、合理的组织幼儿生活。以往因临时带班、老师插班等情况, 班级会出现一个“常规”的空白期,孩子和老师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和适应。但整个幼儿园大面积、集体化的游戏常规培养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运用孩子喜欢的游戏和他们进行交流,孩子会因为游戏的熟悉度能从心理上马上接受老师。这种方式

5、能缩短师幼之间的适应期,尽快建立班级常规,达成“常规共识”。3、游戏化、多样化的常规培养方有助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内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说明对孩子进行常规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把常规内化为孩子的习惯。只有孩子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内化,这也是常规教育要出效果的难中之难。而游戏的特点就是娱乐性,它有吸引孩子主动参与的“魔力”。幼儿在游戏中享有充分的自由,情绪放松;没有压力,没有任何干预,自娱自乐。在此时进行常规培养有助于孩子主动、积极的接受。比如: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儿歌中简单的操作步骤对孩子的具有指导的作用,能改变孩子不良的行

6、为习惯,从而达到内化的效果。4、游戏化、情境化的常规管理有助于协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在培养孩子常规时,我们教师应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是领导者,要求孩子要这样做,不能那样做?是指挥者,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些班级的孩子当老师在时,常规很好,一旦本班老师不在常规就一塌糊涂。这就是孩子长期在老师-一个严肃角色中养成的自我强制约束,并没有达到自我管理的目标。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老师尽可能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参与到常规管理中。让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角色延伸到学习活动以外,在常规培养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会达到意向不到的效

7、果。比如:小小班小朋友喜欢玩积木,他们总是把积木扔得到处都是,当游戏结束后,即使老师再三的要求他们也会一溜烟跑掉。我们就改变了方法,当区域活动快结束时,我们就给小朋友一个小箩筐,进行拣积木比赛,孩子们在笑声中没多久就收拾好了,比赛结束我就奖励孩子小红花。在小红花的刺激下,第二次的区域整理时,孩子们都自觉的参加“比赛”。通过几次的反复,孩子们就自觉养成了整理玩具的常规。 二、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手段: 幼儿的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其行为习惯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所以孩子在集体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培养其良好的常规。这就决定了常规培养中游戏介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游戏,指导

8、幼儿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常规。常规其实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了生活常规、学习常规,而生活常规隐含了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园的生活习惯、集体规则意识的培养等等,根据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多种游戏进行常规教育。为了让老师掌握更多的游戏,我们汇编了幼儿瞬间游戏汇编,其中收集了适合小、中、大各年龄段孩子的四大类60多种游戏。在游戏的使用中老师不断的创新、反馈,增加新游戏。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孩子玩手指游戏、猜谜游戏、语言游戏计算等等。生活常规中的游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又繁多又细碎,我们就借助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一日生活的常规,教会孩子怎样做,懂得遵守每条常规的

9、道理。比如:在培养和训练孩子们正确洗手环节中,孩子们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细节达不到要求。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排队歌、搬椅子等等生活常规游戏。游戏的开展使班级集体形成秩序,又满足孩子个体行为习惯的培养。 生活过渡环节中的常规游戏:从生活环节到学习活动前的过渡中,孩子们的表现总是有快有慢,如何让孩子尽快的过渡,调节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活动呢?我们就开展一些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手指游戏。比如:小班的点虫虫游戏,锻炼手指的灵活度;

10、中班的手指娃娃游戏,认识手指的名称;大班的小手变变变游戏,练习手影的游戏。这些手指游戏既锻炼了孩子小肌肉发展,又很好的缓和一日生活环节中过渡的节奏。教学活动的常规游戏:孩子们学得快忘得快的特点决定我们要加强孩子平时的练习机会。所以我们就针对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特点开展游戏。比如:在音乐活动中,我们用许多固定的音乐表示孩子们立正演唱、准备游戏、活动结束等。这时优美的音乐代替了老师语言的“指挥”,使孩子们轻松愉快;在计算活动前,我们用数数的游戏帮助孩子安静、放松,让孩子在良好的状态中进行活动主题;在语言活动前,我们用扩词、组词等游戏来丰富孩子们的词汇。这些游戏不仅增加了孩子反复练习的机会,又锻炼了孩子

11、各方面的能力。 2、善用标志,巩固幼儿的日常行为,避免不必要的管理。常规培养具有反复抓,抓反复的特点,它需要长期的巩固才能使习惯成自然,最后内化为人的自然行为习惯。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有很多不规范行为发生在老师的视线外,如何在老师控制范围外督促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呢?我们尝试用标记来代替老师时刻的提醒,巩固幼儿良好的常规。标志是一种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标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标志的存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方便、安全,有时也能起到警视的作用。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挥标志的指导和督促作用。比如

12、,我园男孩小便池是长条型的,明明只能站五个小朋友,但总有孩子喜欢硬挤到中间,经常会发生危险。所以,每次男孩小便时,老师总要站在一边提醒他们。一次计算对应活动后,我想到用标志对应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小便池的墙壁上贴了五个男孩子的头像,让孩子一一对应选择位置。这下孩子们都能按要求排队小便了。事后我们反思,小班孩子对5的数字概念还不理解,所以不管老师如何提醒只能站5名小朋友,孩子们还是要“挤”。现在想想,孩子 “挤”大多都不是淘气、调皮的表现。所以,图形标记这种具体的、对应的方式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入厕常规,也很好的解决了安全隐患。我们的楼梯上,布置小脚印,提醒孩子靠右行走;

13、走廊上,布置心型提示牌,提醒家长牵好宝宝的手;午睡室,布置睡觉的图片,提醒孩子安静入睡等等。这些游戏化的、标志的使用无声无息的减少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无形中也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成为班上的“小主人”,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感,同时也无形中让幼儿自觉遵守了各种规则,而且幼儿也特别容易接受和执行。也避免了常规培养中老师不必要的管理行为。3、及时调整,始终保存孩子对常规游戏的兴趣, 内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我们认为常规就是经常性的、养成的习惯,就像法律法规不能轻易撼动的。但孩子就喜欢新鲜的、奇异的东西,无论多有意思的游戏时间长了,孩子们也会失去兴趣。比如,在餐前组织时,我们经常会玩数数的游戏,但是小班孩

14、子数得很好,很开心,而大班的孩子却有气无力,有些孩子还不“配合”。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大班的孩子对数数已经失去了兴趣,从110 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和吸引力。这时我们就应该来想想大班幼儿数概念的能力水平是什么?设置怎样的挑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呢?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孩子们两个两个三个三个的顺数、两个三个“接龙”数、50以内两个两个三个三个倒数等多种游戏形式。因为形式的调整和难度的增加,孩子们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游戏的兴趣非常高。所以,当孩子的日常行为因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改变时,教师就要因地(班级特点)、因时(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人(本班幼儿日常行为特点)改变游戏方式,让孩子始终保存对游戏的兴趣,来

15、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4、家园合作,保持常规培养游戏介入的一致性,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外,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有一种“5+2=0”的说法,就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忽视孩子日常行为的不足,就有可能导致幼儿园集体教育的失败。所以,争取家园对幼儿常规培养游戏介入的一致性,就有可能出现 “5+27”的效果。首先,要更新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意识到游戏介入孩子常规培养的重要性和效果。我们把游戏集发给家长,让游戏走进家庭,让我们的家长也来爱游戏、学游戏、做游戏,保存一份童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其次,教给家长常规培养游戏介入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将孩子穿脱衣服、鞋

16、子、叠小被子、洗手、系裤子常规编成儿歌,在教给孩子的同时,也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一起练习。多给孩子创造自主做事的机会,多鼓励他,并用游戏的方式给他提供了一些方法。因为家园之间常规培养方式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效果。常规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琐碎的工作。幼儿良好的习惯需要在不断的反复和练习中逐渐养成并稳定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游戏化的教育方式、技巧,要不怕反复的练习,并不断的改变形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成共识、同步教育,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和行为,并终身受益!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试行)解读2、常规教育新思路3、丁东海 学前游戏论4、陈帼眉幼儿心理学office, branch of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