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605684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食物链本质上是能量流动途径。物质循环:物质元素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物流具有量不变性和循环性特点。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

2、存的数量。周转时间 库中营养物质量流通率 周转率 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量流通率表示生态系统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量表示。4.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和生态平衡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使系统的各个参数趋向于在一个恒定水平附近波动。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5.生物圈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同进化(coevolu

3、tion)的历史。6.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l陆地生态系统 1.1 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1.2 草原生态系统 1.3 荒漠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2.1 湖泊生态系统 2.2 河流生态系统 2.3 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潮上带、潮间带、河口) 岛屿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外海和大洋生态系统 3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延

4、伸梯度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水层部分和海底部分水层部分:浅海区(大陆架水体,深200m,宽80km),大洋区海底部分:海岸带:潮间带(过渡带),潮下带(低潮线-20m海底)大陆架和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底:深海平原,洋中脊,深海沟图2-13. 海洋沉积物(一)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邻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二)远洋沉积(深海沉积) 红黏土软泥(红色粘土矿物) 钙质软泥(抱球虫、翼足类、异族类介壳) 硅质软泥(细胞壁和骨针)第三章 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1.环境: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

5、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大环境、小环境2.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广适性生物与狭适性生物 5.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6.光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 海水中光的衰减 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 zone 或photic zone):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弱光层(disphotic zone):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

6、,但光线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无光层(aphotic zone)7.昼夜垂直移动现象是生物对光适应的机制8.海洋生物的发光现象的生物学意义 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 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 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许多种类(如某些细菌、原生动物等)的发光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9.两极同源和热带沉降: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10.有效积温

7、法则: K N(T C)K热常数(thermal constant):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C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发育起点温度 N 发育历期,即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天数T 发育期的平均温度应用:在适温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促进性腺发育、繁殖、生长。11.海流的类型表层环流(风生环流)、深层环流寒流(cold current)、暖流(warm current)潮流、潮汐 上升流(upwelling)、下降流(downwelling) 12.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 “

8、Marcet ”原则 ,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13.大洋次表层(高盐)水:从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盐表层水下沉后向赤道方向扩展。 大洋中层(低盐)水:从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表层水下沉并向低纬方向扩展。 大洋深层水和底层水:它们分别是从高纬度和极地海区的低盐低温上层水下沉后向大洋底扩散。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1.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2.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个体数量,因为组成种群的个体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因此这里所指的数量通常为即时数量。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

9、自己的最适密度,这就是阿利氏规律4.集群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有利:繁殖 、防卫 、索饵 、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不利:种内竞争、大量被捕食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5.生命表是用来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或称股群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或死亡)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又称为特定年龄生命表。准确,但获取数据非常困难。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年龄分布的调查结果而编制,所以又称为特定时间生命表 。数据容易获得;假定种群年龄组成不变。6.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的相对数为纵

10、坐标构成的曲线l A 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很低l B 各时期死亡率基本保持不变l C 幼体死亡率较高7.非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些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盐度、气候等等。如灾变总是杀死一定比例的个体。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8.生态灭绝: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 。 最小生存种群: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 。 灭绝旋涡:环境变化、统计变化和遗传因子的共同效应使得由一个因素引起的种群数量下降反过来又加剧其他因素的敏感性,产生旋涡效应,加速种群走向灭绝 。 第五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1.生物群落(bi

11、ocoenosis)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2生物群落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有规律的共处,有序状态下生存。 形成群落环境: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自身的内部环境。 具有一定的结构:包括形态、生态、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边界特征(明显边界与非明显边界) 群落中各物种具不等同的群落学重要性。3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城乡交接带、水陆交接带、农牧交接带

12、、沙漠边缘带等。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交错区的另一特点是环境改变速率、抵抗外界干扰能力、系统稳定性和对生态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资源竞争等方面都具有脆弱性。4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

13、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捕食作用来实现的,关键种消失或衰退将导致整个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冗余种: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影响。不是真正“多余的种”(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或环境恶化时,可能转化为优势种或关键种)5高斯假说或竞争排斥原理: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6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种间食物关系,种间竞争关系,种间共生关系。7. 捕食者和被食者的

14、辩证关系: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剧烈波动;捕食者可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被食者的数量反作用于捕食者的数量。 8.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种的条件下,某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当竞争存在时,必定使该物种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小部分。9.“梁概念”:一般认为,一个群落物种越多,各种生物的关系越复杂,群落越稳定。10.干扰(disturbance或译为扰动)意为平静的中断或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它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包括自然界的干扰、群落成员的干扰或人类的干扰。11.竞争对群落

15、结构的影响:种间竞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降低竞争紧张度而使更多的物种共存。种间竞争可通过对自然群落进行引种或去除实验来证实。12.岛屿物种种数与岛屿面积大小及海岛与大陆距离有关。岛屿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及灭亡物种的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得到替代和补偿。13.生态演替(succession):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或者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演变过程。14.演替的基本过程: 生物入侵、定居和繁殖,竞争,波动状稳态第六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 1.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扣除生产者呼吸消耗后其余的产量。群落净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扣除群落中异养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量2.米氏方程:Pg=PmaxI/(Ik+I)Pmax:最大生产速率 IK:光合作用半饱和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