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758982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中的乐曲课堂.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典诗歌中常见音乐曲调意象的解析 古诗常有在诗句中嵌进乐曲现象,这些乐曲因其成曲原因及表现主旨等往往使其具有了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些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的塑造或情感表达起着直接又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一些古诗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对鉴赏古典诗歌还是大有帮助的。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音乐曲调大致有:杨柳曲:属乐府曲调,又作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辞有:“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蝶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最盛,“折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也会触动离恨。因此,此曲多用于表现离别之情和羁旅之思。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

2、词)紧承雄阔苍凉的山川描写之后,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从而勾起征夫的离愁,含蓄着无尽的乡思离情。又如:“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此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虽为春天眼前却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从而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战士对家乡亲人的怀念。 关山月:属乐府曲调。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此曲多用来表现征戍离别、思念亲人、怀恋乡土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的“旧别情”。又如:“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

3、军行七首)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故土的感情。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本是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文人多以此为题材怀古伤今,讽刺和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道、享乐误国。如:“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又如:“霓裳一曲前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的末代皇帝陈叔宝(陈后主)荒淫奢侈、耽于声色作此曲,整日同妃嫔们歌舞取乐,不理朝政,终至亡国被俘。后人常将此曲与霓裳羽衣曲相提并论,讥为“亡国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4、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昭君怨:琵琶曲。琵琶本是从胡地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写此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中就密不可分了。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是对“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恨”,又是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梅花落:属笛中曲。对此曲的理解应结合诗的整体基调。如:“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进而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冷落、遭贬的感受。

5、“雪静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思乡之情自然表现。“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盼的分外美丽,她们吟唱着的是梅花落曲调,表现的是对灯火辉煌的佳节,风清月白的良宵的喜爱和无限留恋之情。行路难:是一首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题解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此曲多用来表现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谓于此边地寒夜,横笛偏偏吹奏咏叹世途之艰及离别之苦的行路难

6、,引起征人无尽的愁思。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阳关曲,唐代歌曲名。歌词为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因其一唱三叹,感情真挚,常成为朋友们依依惜别相互酬答的歌曲,因此此曲多用来表现离情别绪。如:古人有“不堪昨夜双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还有一些取曲调为诗题,其曲调的常规意义可直接反映诗的内容。如: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多表现边塞军旅生活。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清晨战士们随着金鼓声而冲锋陷阵,即使晚上睡眠也抱着马鞍,随时准备出征。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战斗激情和英雄气概。玉阶怨:此曲可见于郭茂倩乐府诗

7、集,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如:“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诗中写一女子月夜在玉阶久久伫立,待人不至,无法入睡,只能孤独凝望明月。于清幽空灵的诗境中表现此女子至深的怨情。子夜四时歌:六朝乐府,多用来表现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作者借月光下捣击布帛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妇女们对征夫深长的相思。竹枝词:原是一种流行于渝东一带的民歌,到唐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内容多泛咏风物、歌咏恋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

8、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江畔谁人唱竹枝,前人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白居易竹枝词)【注释】竹枝:即竹枝歌,流行于巴、渝间的民歌;断咽:断续呜咽,使人悲伤;迟:此指迟缓凝滞;调苦:曲调凄凉悲苦;缘:缘于,因为;词苦:诗中含寓流离迁谪之悲愤;通州司马:指白居易好友、诗人元稹。【译文】不知何人在江畔唱起那竹枝歌;一声声断续呜咽,迟缓凝滞;奇怪这曲调何以凄凉,却是因歌词满含悲伤;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元慎的“词苦”诗。前两句写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声曲断咽后声调迟迟,状写竹枝歌法,声口宛然。后两句写诗人始悟曲调凄苦,因所唱多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词苦”

9、诗。通州司马,指白居易好友、诗人元稹(字微之)。元稹任监察御史时,因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江陵士曹参军,后迁通州司马,遭遇类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诗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拟竹枝抒其“沉愁”(白诗语),因而,此诗虽语言通俗流畅,却并不失于率直,而颇得蕴藉之神“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Email: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