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758451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第六讲 审美心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 再造性想象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创造性想象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审美心理中的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主观情感在 想象中得到了自由的抒发。 (三)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 审美心理的多种因素以情感为中介形成有机的整体。 首先:审美情感伴随着对客体的感知而展开。 其次:审美情感通过想象自由的扩展、充实,并且给想象因素提供动力和方向。 再次:审美情感与理

2、解因素也密切相关。 (四)理解 审美理解:指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功能、联系等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领会、把握和揭示。 审美心理中的理性因素有三层含义: 第一:我们对审美对象内容的认识不可能脱离理解的因素。 第二: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第三:对于审美对象内在的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我们更加脱离不了理解的因素 结语: 审美心理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审美心理结构。在审美活动中,首先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它包含着审美注意与审美期望;其次是审美知觉的感性愉快,以及随之 而来的审美认识,包括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最后,通过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

3、达到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 审美心理的两重性是指: (1)个体性、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 (2)共同性、客观性和潜在的社会功利性 怎样理解审美心理的两重性呢? 结语:美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千变万化的,审美感受既有个人性格、气质、兴趣、修养的个性差异,又有时代、民族、历史、社会的积淀。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美的客体对象,同时也创造了人的感知美的主体能力。审美心理(美感)这复杂的二重性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统一体。 审美心理的早期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继涌现了许多心理学美学流派,主要有: 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

4、” 以谷鲁斯为代表的“内模仿说” 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觉说” 一?移情说 什么是“移情作用”? 主要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 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同情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文心雕龙) 二、内模仿说(心理模仿) 什么是内模仿说呢? “内模仿说”与“移情说”的区别: “移情说”侧重于由我及物,即审美主体的情感通过移情作用,外移、投射到审

5、美对象上; “内模仿说”侧重于由物及我,即审美对象的姿态或运动,通过内模仿这种神经活动传递给审美主体。 结语:内模仿活动以人体器官的生理、心理功能为基础,在想象中把主体摹拟为客体,这是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但是美感不完全是生理快感,所以“内模仿”不是审美心理的全部。 三、距离说 布洛认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才能获得美感。 怎样产生“心理距离”呢? 布洛说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和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 “距离说”实际上强调了审美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就审美主体来说

6、,距离意味着超脱,就审美客体来说,距离意味着独立,对于主客体来说,距离意味着审美关系的建立。 “心理距离”要适中,“距离太远”和“距离太近”都无法产生美感。 怎样理解“距离太远”和“距离太近”呢? 四、直觉说 克罗齐十分强调直觉这种精神活动的重要性,研究直觉的美学是他的心灵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直觉即表现”直觉是最基本的感性认识活动,是心灵主动地将形式赋予原来杂乱无章的感受或情感,从而形成意象。 (2)“艺术即直觉”艺术与直觉都是情感的表现,都是心灵活动的表现。 (3)“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统一的,二者都离不开直觉。 审美心理的现代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与审美心理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

7、895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梦的分析一书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 前意识 意识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结构: 本我 自我 超我 享乐原则 现实原则 至善原则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审美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在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任务:鲁道夫?阿恩海姆。 “完形”是什么意思呢?“形”指人在知觉经验中形成的 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就是指心理活动中“形”的整体性。 “完形”的特点:整体性 独立性 主客体的统一性 “完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完形”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与

8、审美心理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的基本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七种,它们由低到高,由下到上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结构。 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级需要,只有当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精神需要。 基本需要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和动力,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就会成为新的动力。 * * 第六讲 审美心理 一?审美心理结构 (一)感知: 包括简单的感觉和复杂的知觉。 感觉: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9、官,在人脑中所产 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指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 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的基本特征。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感知是审美心理产生的基础。 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有一定的产生条件: 首先:审美主体要有强烈的、浓厚的情感。 其次:审美主体的情与审美客体的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 性或关联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过程和人的情感 眷恋,在“至死方休”这一点上相似;春蚕的“丝”和人的“思”谐音,蜡烛的 热油和人的眼泪也具有关联性,都是有热度的液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别之情依 依,杨柳

10、枝条依依,归来的时候内心伤感冷落,而雨雪天气也凄清冷落, 人的情思与自然的杨柳和雨雪何其相似! 梦的工作方法: 凝缩作用:隐意与显意之分 移置作用:将隐意通过合法的方式或隐蔽的方式在显梦 中体现出来 具象化作用: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 二度装饰作用:将杂乱无章的梦编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精神分析学对审美心理的研究: 文艺创作心理与性欲升华说 文艺创作心理与梦的运作 审美心理与无意识 结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采用一种独特的 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 要内容有:无意识论、性本能论、关于梦的理论, 关于文化的理论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分析美 学流派最基本的美学主

11、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 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和深层动因。 但是,他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 则是十分片面。 视知觉的“完形”有两大原则: 简化: 简化的实质就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 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整体的简化是由表现力的需要决定的。 张力:张力主要是由位置、色彩、形状、运动、题材等各种因素 引起的,而产生张力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的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审美经验的研究: 主要采用“同形同构”的理论来解释审美经验的形成。他们认为:在 外部事物和艺术作品,与人的知觉(视知觉)、组织功能(主要在 大脑皮层)以及内在感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当这几个领域 中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即同形同构),就有可能 激起审美经验。一个有审美能力的人,可以透过对象表面的形状、 色彩、空间或运动感受到其中活生生的力的作用。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