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757898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中的科学技术.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第一节 光和眼 1、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一般情况下,光在真空和在同一均匀的媒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假设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在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光线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返回到原来的媒质(空气)中,另一部分折入另一媒质(水)中,前一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后一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2、理解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光从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A。(1) 某种媒质对于空气的临界角,可以用它对空气的折射率求出sinA=1/n (2) 光疏和光密媒质的判定规律从光速比较,若v1v2 从折射率比较,若n1n2 (1514)从折射角比较,若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则媒质1是光疏媒

2、质,媒质2是光密媒质 3、理解眼睛调节的原理,重视保护眼睛 4、了解照相机、幻灯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性质能正确使用光学仪器,为教学工作服务 5、了解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知道整个电磁波谱的排列。不同波长范围的各种电磁波,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同时又都具有某些特性。可参见学习指导P191192上的表6-1。在电磁波谱中,只有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人眼能见到,这就是可见光。第二节 声和耳 1、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媒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需要通过媒质来传播。声波在不同的媒质里有不同的传播速度。媒质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常温下,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比在空

3、气中要快 固体中声速比液体中声速要快 2、 理解声波的反射、折射。 例题:夏日里雷声隆隆,这是因为( ) (1) 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遇到无数云块而屡次反射所造成的。(2) 雷声在云中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不一样而引起的。(3) 雷声的音量很大所产生的 (4) 雷声的声源一般离我们较远所产生的。 声波的折射是因为温度不同导致媒质密度不同,从而造成声音传播速度不同,使声音在传播中的方向发生改变,即产生声波的折射。第三节 能量和生活 1、理解热量、热的传递方式 热量的传递就是内能的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能量以分子碰撞的方式沿物体传递或转移的方法叫传导。 传导一般在固体中进

4、行。 (2) 对流:依靠流体的真实流动来传递能量的方法叫对流。 对流一般在液体和气体中进行。 (3) 辐射:能量由物体辐射出去并沿直线向外界或其它物体进行传递 的方法叫辐射。 辐射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它不一定借助物体, 在真空中也能辐射能量。 通过对热传递的认识,我们要求学员能运用传递方式的 异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 例题:试述保温瓶的作用,试用热传递的几种方式简析其保温原理。 3、 了解人体的温度调节 人健康时,个体的体温一般不太变化,这是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在起作用,需依靠散热率与代谢率匹配。4、 了解测能仪器 仪器的三个功能单元:传感器、放大器和计量器。第四节 信息及其处理 1

5、、了解信息,信息的重要功能 信息是对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也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表征。 信息有一些重要功能:(1) 信息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要素。 (2) 信息是认识事物的先导,是知识的源泉。 (3) 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实践的指南。 2、了解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的方式在不断地进步。 早期,只能使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19世纪,现代通信技术诞生了,满足了人们快速、准确和远距离传递信息的需要。20世纪以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通信设备、传输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通信质量和速度,扩大了通信的范围。3、了解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的

6、储存、处理、表示和交流,特别是通过图象、动画和声音的结合,在信息的表现形式上更加生动、直观、易被人们接受。-一、填空 1光从 光密媒质 射向 光疏媒质 ,当入射角 大于 临界角的情况下,光将全部反射回原媒质中,这种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声波在一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 温度 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常温下,在 固体 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 液体 中传播的速度,更大于在 空气(或气体) 中传播速度。 3频率高于 2万赫 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20赫 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4电磁波波长最长的为 无线电波 ,波长最短的为 射线 。5随着时代的变革,信息传播物有多次的演变。先后通过语言、信物到 文字

7、、驿站、到交通、邮政,到 电报 、 电话 ,到 图象、数据 等多次转变,并向着万用智能通讯网发展。 6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主要特点是对信息进行 自动 存贮、变换、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后的信息 输出 。 二、选择题 1有关光的本性的叙述中,较为准确的是( D )。 A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微粒 B光是一种波动 C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作光子 D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它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2夏日里,雷雨时雷声隆隆不绝,这是声波的( B )。 A共鸣现象 B.在云层界面发生多次的反射现象 C.绕过障碍物的衍射现象 D.叠加时的干涉现象 3在黑夜中拍摄景物,所用底

8、片必须对下列哪种光线敏感(C)。 A.紫外线 B.X射线 C.红外线 D.可见光线 4在生活中常遇到内能转化的事例,以下现象中只有热传递发生的是( C )。 A.用锤子叮叮哨哨敲打金属 B.石块自由落下C.雪在阳光照射下融化 D.正在运转的电动机 三、简答题1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都用凸透镜成像,试说明它们的成像情况有什么不同?放大镜能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照相机能得到缩小倒立的实像;幻灯机能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2光的镜面反射符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符合反射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后半句错了。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平面时,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

9、方向的镜面反射。而当一束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时,每条反射光线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此时的光线的入射角都不一样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样,反射光线呈现毫无规律的杂乱指向,这就是漫反射的成因。3冬天用手摸室外的金属和木头,觉得金属比木头凉,为什么?冬天室外的金属和木头温度基本上是相同的,温度较高的手跟温度低的金属、木头接触后发生热传递,使手的温度降低,感觉到冷。由于金属的传热本领比木头快,人手传给金属的热很快的散开或又传到其他部位,继续维持低温,而木头传热慢,人手传给它的热不易传走,接触处温度升高,因此人手感觉就与金属不一样了,金属部位要更凉一些。 四、计算题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5.5秒钟听到雷

10、声,求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V声340ms)解:答: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为1.9103 m 。2光线从某种物质射人空气,测得人射角为18,折射角为30,求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解:根据光路可逆性,则光从空气中以300的入射角射入媒质时,折射角应是180,其折射率为设光在媒质中传播速度为v,则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第一节 人类生存的环境这部分内容叙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关系。学习要求:这部分学习要求较高,特别要掌握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类型,对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有所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11、:先认识环境的概念及其作用,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类型,必须保持生态平衡。要认识和强调人类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重要的是生态系统的内容,认识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将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危害人类自身。要认识生态系统类型的类型,要求掌握住三大类生态系统的名称。对陆地生态系统了解次级类型众多,分布不一。对海洋生态系统,要记住三个类型的名称。重点难点分析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要点,这里分别列出这一节重点(包括难点)内容并加以分析。1、环境及其作用 这是一个难点:掌握生物与无机

12、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有机环境)与其周围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影响、作用与适应的关系。首先搞清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生物);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其次,要重视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懂得这里所述主要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环境对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还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三个方面。在这三方面中注意理解生物影响环境部分的内容,它能改变大气成分、影响水循环、并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2

13、、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是重点内容,也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应搞清其概念和结构。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是功能,即成为物质和能量系统。要很好地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应以教材上“生态系统结构”表为依据,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联系实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在每个

14、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网络系统。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三类,还可以再细分。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这是又一个难点,在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内容时,搞明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二者间形式上的异同是关键。要抓住二者的作用、不同的特征和相互的联系来认识。可先根据生态系统结构中多级消费者的组成来理解食物链的概念,然后对照教材上的图件,了解它们都是处在不断进行中的演变过程,但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以此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别。应重视二者间的联系,是相互依存关系,是动力和载体的作用。在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问题时,要讲清楚各自的来龙去脉及其差别: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