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7578210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阳节为何又叫老人节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要记得尊老、敬老、爱老。你知道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原因吗下面办公室小编就告诉你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原因,一起看看吧!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原因敬祖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其中有着多重心理作用,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便是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在重阳节这天,很多地区有祭祖的习俗,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

2、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这让现代人失去的,是“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厚重。敬老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孝道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发见的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你的父母或长辈也许还没成为老人、不需要敬老,但孝道却仍然需要。如今中

3、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养老不可能,家庭养老是唯一的出路。莫非只有等到老去那一天,子女不管不顾、凄凉等死之时,才会明白孝道的深意感恩重阳中包含最大的普世价值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所得到的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感恩的精神更是能够遍被所有人中,所有的善心、善意和蔼行。感恩的关键在于回报意识。回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谢,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重阳节,一个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美好的节日,不应再被现代中国人所忽略。其中蕴含的传统、内涵和价值,更应为人所真正认知并深深

4、铭记。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重阳节简介重阳节已有2023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

5、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的风俗1、登高。在中国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到达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2、吃重阳糕。汉语中“糕与“高同音,所以人们以吃糕寓意“登高,“百事俱高,希望什么都往好处开展。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糕切下来要先敬给老人吃,祝老人“长久长寿。3、赏菊。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登山赏菊并饮菊花酒,既合赏菊的风雅情趣,又可暖身祛寒。4、佩茱萸。中国古代流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