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7561924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与反思-b99d-d90f7153b044.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内能科目: 物理教学对象: 九年级课时: 1提供者:黄金雄单位: 普洱市景东县龙街乡中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这一科学常识,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物体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为以后继续学习有关内能的知识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观察,能简单描述同一物体其内能随温度变化的关系。2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能判断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和用什么方法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二)过程与

2、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人类认知内能过程的几个片段,感受人类认知内能过程中从宏观跨越到微观的伟大,和人类认知过程中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八年级一年的学习了:九年级的学生,基本上适应物理学习。对新事物还保有新鲜感,所以学习物理的兴

3、趣还是很高的。然而,对事物的发展了解很少,学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再有,现在的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放弃,因此很难坚持学习。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再设计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以观察讨论、举实例和简单的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教学难点:1用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2了解热量的概念。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向学生展示三幅有关人类对“热”充满渴望的图片。展示人类对“热”的基本认知过程。1 钻木取火;2 小女孩点燃火柴取暖;3 警察在冰雪天向过路司机递

4、上一杯热水;提出:热是一种能量吗?观看、思考、感受。图片除了点出课题之外,还传递了人性的温暖,为“温暖”而学习。一、认识内能1用机械能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观察一下“分子”和“孩子”是否有相似之处?物体宏观运动而具有的能是机械能。微观世界的分子虽小,同样具有质量,由于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同样具有动能,而分子间的作用力,又使得它们具有势能。2给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3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注意两个问题。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

5、另一种形式的能。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因为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冰山也不例外。小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关“热”的能量的差异,本质是分子运动情况不同。学生对比理解,分子虽小但也具有能量。思考、联想、类比、理解。认识内能。倾听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类比”理解是物理教学时,遇到较抽象的概念时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感性认识迈向理性认识的好方法,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也间接的告诉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为高中继续学习更加抽象的概念做个铺垫。给出内能的定义至关重要,为以后规范的表述内能和分析内能的变化做好铺垫。重点强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强调是分子

6、能量。防止学习困难的学生混淆概念。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同一物体内能是否发生了变化。(1)小组讨论:内能大小变化表现在哪?(2)讨论结果: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升高,表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意味着内能增加。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分组实验并讨论。想一想 做一做 你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价,发出质疑。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2)改变物体内能方法:热传递让学生讨论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提出“热量”的标准物理概念。(3)改变物体内能方法:做功做功:演示实验A演示实验B实验B要让

7、学生看,还要做。教师要让两组同学来做这个实验,第一次粗做,第二次细做。详细描述实验看到的、体验到的感受。3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让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一下这两种方式的本质。小组讨论。从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机制,再从微观理论推出宏观表现,思考内能改变的外在表现。学生尝试总结。小组讨论并实践提高铁丝温度的方法。提出使铁丝温度升高的方法有:用火焰加热、太阳晒、用手搓、用手焐、踩在脚下用力一拉、用锤子不断敲击、反复弯折等等。交流、讨论,尝试归类。初步明确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注意聆听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观看教师演示实验A。两个学生合作,演示实验B。再次体验实验B,注

8、意对实验细节的观察。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分析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的本质。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什么时候分子运动得快?什么时候分子间的作用力会发生变化?这是对上节课所学知识很好的考察机会,是学有所用的体现。给学生搭建平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在已有经历的基础上,对感到质疑的问题,具备动手实验验证的意识。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分组验证实验,教师演示,归纳出提高温度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归纳能力。B实验之所以要重复做两次,主要是提示学生观察要仔细,对事物变化的观察要到位,要关注细节,第一次做该实验的同学,实际充当了教学的反例。由于该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再做一次也能满足学生的好

9、奇心。七、教学评价设计反馈练习1在“向装有少量水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向瓶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蒸气的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 ,这是因为水蒸气对瓶塞 ,内能 (填“增加”或“较少”)。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水蒸气 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马上盖上塞子,再次向瓶内打气,则会看到 。2在下列的选项中,通过做功实现物体内能改变的是( )A在炎热的夏天,在啤酒中放入一些冰块,啤酒变凉B太阳能热水器水箱中的水被晒热C行驶的汽车,轮胎会变热D划火柴,火柴燃烧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认为,在

10、美国东海岸出现的“天空火球”现象是由于小行星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请同学们尝试解释这个罕见的现象。八、板书设计第2节 内能一、认识内能1什么是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J。2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二、物体内能的改变1判断一个物体内能发生了改变观察其温度变化。2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3做功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4做功和热传递的本质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内能的转移;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

11、不少于200字):1、 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策划者。2、把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3、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4、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5、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