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7549508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述僧肇物不迁论要义悟实内容题要:僧肇是中国佛教史上很重要的佛学思想家,其物不迁论讨论世界的运动问题, 集中在魏晋玄学热门讨论的动、静关系问题上,他运用中道空观的思维对动静问题进行了批判性的总 结。既不主张“动”,也不主张“静”,而是主张“动静不二”、“即动即静”的中道。他没有否定事物 的运动变化,也没有否认时间的连续性,而是行于中道的辩证思想。认为事物的流转变化是假象,其 本质是不动的,过去的事物只存在于过去,现在的事物只存在于现在,叫做“静而非动”,不迁就是 不动。本文就是要对其“不迁”、“不动”思想做一综述,为了能够对物不迁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 把握和认识,将从僧肇与物不迁论,物不迁论造论

2、缘起,物不迁论的宗旨大意,物不迁论 的组织,物不迁论的科判,物不迁论的主要思想,物不迁论的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做简略 的概述。关键词:僧肇 动静 物不迁 动静不二 空性作者悟实法师,中国佛学院2005 级三论学研究生。引言物不迁论是僧肇大师所著肇论中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 槃无名论四部论之一。这四部论不仅在佛教界中享有极高的声价,也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而其物不迁论是对宇宙万有的一种总的看法,可以说物不迁论直接表达了僧肇对宇宙万 有的看法,从这里边可以看出他关于俗谛事物的思想特点。一般人的见解和佛教一般的教义,大致都 认为世间事物是有迁流变化,但僧肇在物不迁论开头就说:“

3、余则谓之不然”。僧肇这里所说的“不 然”,并不是说他否认了事物的生灭无常之变化;相反,他是从另一方面来表达,说明事物生灭无常 的这个基本理论,论证的征结是即动即静,主张没有离开寂静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寂静,动和 静在表面上虽然不同,究其真实两者是统一的。论证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玄学思想和般若学说的 不同执着:“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的实际情况。所以下面从物不迁论的阐述中,探讨 其如何以不同的角度发挥佛教的般若思想,以中观的立场正确解释般若经典,批判格义式的般若思想, 建立正确的般若经教。一、僧肇与物不迁论僧肇大师在中国佛学思想家中,其知名度,不如玄奘,也不如慧能,甚至不如天台宗的智

4、顗、华严宗的法藏,但是,在中外的学术论坛上,僧肇大师是极受欢迎和推崇的。他的作品在中国,历代 都有名家注疏;在国外也有日译与英译的原本和注疏;研究者更是代有其人。他以般若学的精醇,融 化中国文化大流,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中国佛学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僧肇(384-414),俗姓张,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他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卒于东 晋安帝义熙十年,享年31。由于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家庭,所以没能像龙树菩萨或鸠摩罗什大师那 样;接受良好而完整的教育,根据梁慧皎的高僧传记载: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1因为当时印刷术没有发明,一切书籍都是靠手抄流传,僧肇

5、大师就是这样间接地“历观经史,备尽坟 籍,”打下了很好的学习基础。但当时正逢周易、老子、庄子这“三玄” 盛行的年代,所以他: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2说明他特别喜爱玄微的语言,而且偏爱老庄无欲无为的生命哲学。但始终没能找到一个足以让他人安身立命的真理,所谓: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来尽善。3老庄等学说虽然很好,但不足以安顿这颗年轻而热切的心,后来,他读到吴之谦所译的佛说维摩诘经,他的疑惑才如拨云见日般: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41 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 365页上。2 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 365页上。3 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

6、0, 365页上。由此明白生命的所归,僧肇大师便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出家的道路。出家后的他,渴望解决生命的究竟 问题,很快就:学善方等,兼通三藏。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 365页上。 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 365页上。 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50, 365页上。成为一个博学的佛学大德,由于僧传中没有记载他出家受戒的年龄,所以我们无法知道大师耗费了多 少时日和心血,将大乘方等诸经及小乘三藏学说融会贯通,只知道他在二十岁之前已经完成。因为只 有先学到融会佛理之后,才能与诸师对辩: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时竟誉之徒,莫不猜其早达,或千里负粮,入关抗辨,肇既才思幽元,又

7、善谈说,承机挫锐,曾不流滞,时京兆宿儒及观外英彦,莫不挹其锋辨,负气摧衂。6后来听说鸠摩罗什法师来到姑臧(甘肃武威)时,立刻收拾行囊不远千里,前往求法。从此,他 便跟随在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学问大进,解悟更多。着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 涅槃无名论,加上宗本义,统称为肇论。并附有答刘遗民书,还在鸠摩罗什翻译维摩 诘经之后,作了注维摩诘经及维摩诘经序,诸如此类序文颇多,如百论序、梵网 经序、四分律序、长阿含经序等等。为明了起见,特列简表如下:f籍贯:京兆人(今陕西省西安市)。出生: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家境:俗姓张,家境贫穷,以佣书为业。出家:时间没有记载,读到旧维摩经而

8、出家。学养:出家前,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出家后,学善方等,兼通之藏,承机挫锐,曾不流滞。师承: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汉译佛典大宝)。着述:般若无智论,公元404年作。百论序,公元404年作。维摩诘经序,公元406年作。注维摩诘经,公元406年作。不真空论,公元409年作。物不迁论,公元409年作。签刘遗民书,公元 410 年作。长阿含经序,公元 412 年作。四分律序,公元412 年作。梵网经序。 鸠摩罗什法师诔并序,公元413 年作。涅槃无名论,公元 413 年作或414 年作。 上秦王表,公元413 年作或 414年作。逝世: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即公元414年,这位

9、天份横溢的佛家奇才, 在长安去世,春秋三十有一。从以上可知,物不迁论是僧肇的一部重要着作,也是着名肇论中的一篇。僧肇籍由人们 最容易感受的事物迁变活动来说明无常,他是借着运动本质的探讨,指出一件物体由此至彼,由昔至 今的迁变中,所呈现的无常现象,再由对无常的分析中,了解无常之旨在说明毕竟空,“空”才是“物 不迁”所要说的主题。“物不迁”是说任何事物都不迁流变动的意思。“物”是生灭现象之事物;“迁” 是迁移,迁流变化;物不迁论是“申有明俗谛教”的,是根据生灭事物的现象来阐述诸法之“不 迁”。一般人认为事物有迁流变动,而僧肇大师说物“不迁”。从表面看,似乎与诸法无常变幻的道理 相反,然而僧肇大师的

10、物不迁论是有针对性地,针对过于执着无常教的小乘人,是他的论文动机。 僧肇大师是针对不能全面认识无常道理之人的开解。如肇论云:言去不必去,闲人之常想,称住不必住,释人之所谓往耳。7 所以僧肇并非执着“常”而反对“无常”,而是根据般若思想的不同角度说明“动静未尝异”,不迁是 建立在生灭变化的事物上的。如“性空”是通过“缘起”的事物来体现一样,“不迁”是通过无常变 化的事物来谈的。二、略述物不迁论造论缘起僧肇大师写作的重要缘起诚如他的同学僧睿大师在毗摩罗诘堤经义疏序中所说: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见梁慧皎的高僧传卷六,大正藏卷45,151页中。 转引自十二门论疏,原文为:“叡师净名经序云:自慧风

11、东扇,讲肆流咏已来。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大正藏卷42,174页上。当时的玄学思想和般若学说共同组成了僧肇生长的学术背景。他在肇论中,以不同的角度发挥佛 教的般若思想,以中观的立场正确解释般若经典,主要是批判格义式的般若思想。可以说:当时诸家 对“般若性空学”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认为:去圣久远,文义舛(违背)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9说明他对当时诸家所理解的般若思想是很不满意的。并且他在物不迁论序论里面就道 出了写论文的动机和因缘。(一)叙常情:说明常人对事物的理解。一般人认为一切事物不仅有,而且能变化迁移。有必要对 此进行纠正和解释。(二)明真解:要阐明自己对“生死交谢,寒暑迭迁”之变

12、化的理解。(三)述同异:说明动和静相同或不同的道理。(四)申论意:说物不迁论主要是对俗谛认为“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 的看法,提出反驳与辨治。这里的“生死”泛指一切万物生死的变化。借着人们最易感受的迁变来说 明无常,通过事物的变化现象来阐述自己对“空性思想”的运用。三、略述物不迁论的宗旨大意除了宗本义,在肇论的四论之中,物不迁论排名第一。以“动”、“静”做为主要的 研讨对象,进而旁及“时”、“空”、“因”、“果”等议题,属于探讨现象界的问题,在理论层面,属“俗 谛”所摄,申明的俗谛教:“此下四论明教也。四论四章,即明四教。第一物不迁论,明有,申俗谛教;第二不真空论,明空,申

13、真谛教; 第三般若(无知)论,明因,申般若教; 第四涅槃(无名)论,明果,申涅槃教;明此四法,申彼四教,释迦一化,理斯尽矣。”10僧肇以般若中观的思想作为立场,来说明“有”,申明俗谛的教。但诸菩萨说教,都是为觉悟开 启门径,总是“以俗说真”的方便施设。他建立“物不迁说”主要是申明“动静未始异”的道理。且 物不迁论所依的中论第二品观去来品也是破俗谛的二边见,破物有去、来之说,以申俗 谛之教的。一般人的理解,眼所能见到的都是千变万化的物质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很难理解大乘 9 见元康肇论疏卷上,大正藏卷45,161 下。 10 见元康肇论疏卷上,大正藏卷45,166 下。中观的“空观”。因此

14、,僧肇先从运动的现象入手,说明万事万物呈现出来的千变万化的运动现象是 不真实的,从而打破人们执“常”之见,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途径,以物的流动变迁做为认识的 起点,展开了自己的论证。如他在物不迁论开篇就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11 他认为交谢、迭迁、流动都是现象,要籍着现象探讨运动的本质,指出由此到彼,由昔至今的迁变中, 所呈现的无常,再由对无常的分析中,了解无常的宗旨在说明毕竟空,“空”才是物不迁论所要 阐述的主题。首先提出常识之见,对诸法实相 ,万物实质的误解。论证真俗之间的相对,矛盾性概念:“谈真 则逆俗,顺俗则违真。”12讲佛教真谛就一定违背世俗的

15、常识,顺从世俗的常识之见,就必须违背佛 教真谛的道理,说明真俗不能相容的困难。符合万物真性的真谛,常常不为人所知;常人的见解一般 不能与正法相应。所以僧肇说: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淡而无味。缘使中人未分于存亡,下士抚常而弗顾。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见僧肇物不迁论,大正藏 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14就是说:静并非与动绝对的对立,不是要放弃“动”然后才能有“静”,而应当在动中求到静。 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15结论是:动既是静的,动静未始异(物不迁)。16 以论证“俗谛”中万物“虽动而常静”的主张,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