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754854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点津专题6机械能-新人教[原创]】.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7年二轮复习名师点津 专题六 机械能考点解读机械能内容要求27.功.功率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29.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30.弹性势能31.机械能守恒定律1.功的概念、正功和负功;2.功率的概念、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3.动能的概念;4.动能定理;5.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6.机械能守恒定律;7.功和能的关系;8.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考点清单1.功的计算:(1)恒力做功的计算一般根据公式W =FS cos,注意S严格的讲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2)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常见的方法有三种:如力是均匀变化的可用求平均力的方法将变力转化为恒力.耗散力(如空气阻力)在

2、曲线运动(或往返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力和路的乘积,不是力和位移的乘积,可将方向变化大小不变的变力转化为恒力来求力所做的功.通过相关连点的联系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例1 如图6-19所示,用恒力F通过光滑的定滑轮把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从位置A拉到位置B,物体的质量为m,定滑轮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h,物体在水平位置A、B时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1和2,求绳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图6-19解析 人拉绳的力是恒力,但绳拉物体的力的方向不断变化,故绳拉物体的F力是变力,但此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恒力F做的功相等,力F作用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关连,即,则细绳对物体的拉力F所做的功为:W =WF =F

3、 .例2 如图6-20所示,以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空气阻力的大小恒为F,则小球从抛出至回到出发点下方h2处,合外力对小球做的功为多少?图6-20解析 空气阻力做的功为 重力做功为, 评价 对运动全过程分析可知,空气阻力是变力(方向改变),故变力做功应转变为两个过程的恒力做功;空气阻力做功与路径有关.2.机动车的两种特殊起动过程分析(1)以恒定的功率起动: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动,直至F=F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

4、再增大,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6-21所示.图6-21(2)车以恒定的加速度a运动:由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P = Fv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率P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P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功率不变,v继续增大,牵引力F减小,直至F= F时,a0,车速达到最大值,此后匀速运动.在P增至P额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这个v0必定小于vm,它是车的功率增至P额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利用F - F=ma,先算出F;再求出,最后根据v=at求t0;在P增至P额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

5、加速运动,直至达到vm.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6-22所示:图6-22注意:P =Fv中的F仅是机车的牵引力,而非车辆所受合力,这一点在计算题目时极易出错.例3 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达到v0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1;若汽车由静止开始满功率行驶,速度达到v0的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2,且两次历时相同,则( )A.v1v2 B.v1sa,据平均速度的定义知v1v2.图6-23答案 B评价 利用v-t图象解题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v-t图象上,图象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图线与横轴构成面积为位移大小.3.动能定理及其应用(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W总是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这些力对物体所做

6、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W总W1+W2+(代数和).或先将物体的外力进行合成,求出合外力F合后,再用W总=F合s cos进行计算.因为动能定理中功和能均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所以动能定理也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中学物理中一般取地球为参照物.不论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受力如何,动能定理总是适用的.动能定理是计算物体位移或速率的简捷公式.当题目中涉及到位移时可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的意义是一种因果联系的数值上相等的符号,它并不意味着“功就是动能增量”,也不意味着“功转变成了动能”,而是意味着“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动能定理公式两边每一项都是标量,

7、因此动能定理是个标量方程.若,即,合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若,即,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送减少.(2)应用动能定理应该注意: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找出始、末状态的速度情况.要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包括重力、弹力等),明确各力的做功大小及正、负情况.有些力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始终存在,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物理过程,物体运动状态、受力等情况均发生变化,则在考虑外力做功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若物体运动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的物理过程,解题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视为一个整体过程,列出动能定理求解.例4 如图6-24甲所示,物体在离斜面底端4 m处由静止滑下,若动摩擦因数均为

8、0.5,斜面倾角37,斜面与平面间由一小段圆弧连接,求物体能在水平面上滑行多远?解析 物体在斜面上受重力mg、支持力FN1、摩擦力F1的作用,沿斜面加速下滑(因0.5tan0.75),到水平面后,在摩擦力F2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图6-24解法一对物体在斜面上和平面上时进行受力分析,如图6-23所示,知下滑阶段:由动能定理在水平运动过程中由动能定理:由、式可得m=1.6m.解法二:物体受力分析同上.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中,初、末状态速度均为零,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m=1.6m.4.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1)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物体只受重力,只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如自由落体运动,

9、抛体运动等.只有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如在光滑水平面运动的物体碰到一个弹簧,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物体既受重力,又受弹力,但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只发生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如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到竖直的弹簧上和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物体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来说,机械能守恒.除受重力(或弹力)外,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如物体在沿斜面拉力F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运动,其拉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在此运动过程中,其机械能守恒,只要满足上述条件,机械能一定守恒,要切实理解.(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

10、路明确研究对象,即哪些物体参与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选择合适的初态和末态.分析物体的受力并分析各个力做功,看是否符合机械能守恒条件.只有符合条件才能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正确选择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列方程,可分过程列式,也可对全过程列式.求解结果说明物理意义.例5有一光滑水平板,板的中央有一个小孔,孔内穿入一根光滑轻线,轻线的上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轻线的下端系着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当小球在光滑水平板上沿半径为R的轨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时,轻线下端的两个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如图6-25).若将两物体之间的轻线剪断,则小球的线速度为多大时才能再次在水平板上做匀速率圆周运动?图6-25解析该

11、题用定恒观点和转化观点分别解答如下:解法一(守恒观点)选小球为研究对象,设小球沿半径为R的轨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时的线速度为v0,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当剪断两物体之间的轻线后,轻线对小球的拉力减小,不足以维持小球在半径为R的轨道上继续做匀速率圆周运动,于是小球沿切线方向逐渐偏离原来的轨道,同时轻线下端的物体m1逐渐上升,且小球的线速度逐渐减小.假设物体m1上升高度为h,小球的线速度减为v时,小球在半径为(R+h)的轨道上再次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再选小球M、物体m1与地球所组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物体间的轻线剪断后物体m1上升的过程,由于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选小球做匀速率圆周运动的水平面为零势面,设小球沿半径为R的轨道做匀速率圆周运动时物体m1到水平板的距离为H,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以上三式联立解得:.解法二(转化观点)与解法一相同,首先列出两式,然后再选小球、物体m1与地球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物体间的轻线剪断后物体m1上升的过程,由于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所以小球M动能的减少量等于物体m1重力势能的增加量.即: 式联立解得:.评价比较上述两种解法可以看出,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守恒观点列方程时,需要选零势面和找出物体与零势面的高度差,比较麻烦;如果应用转化观点列方程,则无需选零势面,往往显得简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