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7533529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牛天祥, 万帆, 李家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丈八东路18号,710065)摘要 本文构建了流域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支持手段结合调查、统计建立了生态指标的获取和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为评价水电工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关键词: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生态指标体系;“3S”技术1 引言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而这些工程的建设规模大,牵涉到陆地、河流、居民、等多个方面,影响范围大,其对于自然生

2、态环境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具有强烈的潜在影响1。尤其是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改变更为深远和显著。因此,对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及其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2。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工作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分析水电开发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不同开发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环境角度推荐

3、河段最优开发方案;充分考虑规划方案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对规划河段推荐开发方案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量化和修复补救措施,使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在规划环评工作中,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中要求水电规划环评应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生态完整性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等生态环境指标的评价。目前,全国陆续开展了多个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在规划环评工作中均未针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建立比较统一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便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并推荐最优开发方案,本文试图在借鉴国

4、内有关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及我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个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量化方法的讨论。2梯级电站规划环评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生态指标体系(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EIS)是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它由一系列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指标构成,用来代表生态系统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功能及其之间的联系,体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完整性。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结构,是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问题3。在“3S”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情况下,区域尺度上兼备评价、预测与预警功能的生态研究是将来有望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由

5、梯级水电规划环评推动的生态评价,可在“3S”技术,即卫星定位(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下,来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由于河段开发规划涉及多座水电站,范围广、影响因子复杂,生态环境评价需要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准确,突出水电开发影响的特点,并易于量化4。建立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指标必须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全面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明确反映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内涵,能反映评价的系统特征。(3)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将工程系统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反

6、映水电开发规划与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况及发展趋势。(4)指标差异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反映不同功能的差异,以确保选取的指标反映流域生态系统不同的过程特征及其功能。(5)可操作性。所选指标的原始数据具有易获取性,即通过调查、统计、遥感等手段可迅速获得,并且易于定量计算,且现实意义明确5。2.2 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生态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是评价的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要经过指标初步选取、专家咨询评议和最终确定阶段6。步骤如下:2.2.1确定目标生态环境评价应综合多种因素,确定评价的总目标。2.2.2确定主体生

7、态系统在某一个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主体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可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重要的一步。流域水电规划的主体生态系统一般主要由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组成。2.2.3确定评价因子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生态环境评价的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2.2.4确定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因子的指标性质,构建确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通常为树状结构,可反映出评价因子之间的等级关系。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价指标体系后,应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

8、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2.3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水电开发会进行河道阻断、山体开挖、施工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多个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重点考虑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是否能如实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本文构建的生态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该体系的目标层为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综合表征生态系统的程度和水平;系统层为开展评价的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如陆生生态、水生生态、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等反映目标

9、层的指标构成;子系统层为各环境要素中主要开展的环境影响因子;指标层是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反映系统层各部分要素的单项指标。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评价,基本能如实地反映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度。在确定指标层具体指标时,应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差异性,以确保选取的指标反映流域生态系统不同的过程特征及其功能。指标要容易获取,数据来源要可靠,并且易于定量计算。最终本文选择了30个指标层指标,作为开展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指标(表1)。表1 流域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生态指标体系目标层系统层 A子系统层 B指标层 I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完整性 A1景观生态格局 B11景观和植被类型

10、 I01自然系统生产力 B12评价区生物量I02评价区自然生产力 I03评价区生产量I04自然系统稳定性 B13景观缀块优势度I05景观多样性指数I06景观格局稳定性I0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08陆生生态 A2陆生植物 B21植物区系I09植物种类I10珍稀植物种类和分布I11陆生动物 B22动物种类I12珍稀动物种类和分布I13水生生态 A3水生生物区系 B31区系组成I14浮游生物 B32浮游植物I15浮游动物I16底栖生物 B33底栖生物I17水生植物 B34高等水生植物I18鱼类 B35鱼类生境I19鱼类种类I20鱼类“三场”分布I21渔业状况I22珍稀及特有鱼类I23对鱼类的累积影响I

11、24自然保护区 A4国家、省级保护区 B41保护区类型I25保护对象I26功能分区与工程距离I27受影响面积I28水土流失 A5水土流失类型B51土壤侵蚀类型及面积 I29水土流失程度B52土壤侵蚀模数I30本文提出的关于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可为规划环评提供参考。在开展具体的某一个流域的规划环评时,应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及水电规划的特点,对上述指标进行适当调整。3“3S”技术与生态指标的获取和量化 “3S”技术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简称。 GIS、GPS、RS三者之问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只有把三者作为一个统

12、一的整体来研究和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目前遥感信息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信息源,为大范围、动态、周期性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持和成果精度保证7-8。在梯级水电规划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用3S技术和地面监测、统计、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手段,才能获取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价所需要的各项数据。3.1生态完整性3.1.1景观和植被类型及面积采用3S技术进行地面植被类型的调查取样和遥感影像解译,完成数字化植被类型图和土地覆盖图,提取各类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3.1.2 评价区生物量(万t) 参照植被生物量估计模型,根据调查资料,得出评价区不同植被类型单位生物量指标

13、,并计算得到评价区域各植被类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3.1.3 自然生产力g/(m2a)采用H.lieth生物生产力经验公式计算评价区的现状生产力。式中: Y1根据年均温度t估算的热量生产力g/(m2a) Y2根据年降水量p估算的水分生产力g/(m2a)3.1.4 生物生产量(万t/a)可根据评价区相关部门资源调查成果,不同植被类型年生长量统计资料,结合植被类型面积,计算出评价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年实际生产量和总生产量。3.1.5 生态系统景观组成景观结构中的“缀块”类型,采用遥感影像得到的植被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制图中的单元,从中得到各景观类别的缀块数和面积。采用植被生态学中确定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来确

14、定缀块在景观中的优势度。景观优势度计算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密度Rd = (缀块i的数目 / 缀块总数)100%频率Rf = (缀块i出现的样方数 / 总样方数)100%景观比例Lp = (缀块i的面积 / 样地总面积)100%优势度Do =(Rd+Rf)/2+Lp / 2100%3.1.6 景观多样性指数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来衡量评价区景观体系的复杂程度。(1) Shann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公式中Pi: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2) Simpson 多样性指数(S

15、impson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公式中Pi: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3.1.7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采用GIS技术将评价区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小单元,选择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作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通过遥感手段提取评价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土地侵蚀面积进行定量分析。(1)生物丰度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如表2。表2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权重W1W2W3W4W5 W6结构类型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河流湖泊滩涂湿地水田旱地城镇建筑用地农村居民点沙地盐碱地裸土地分权重W11W12W13W21W22W23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